劉應松
摘 要: 伴隨信息技術革命,網絡空間日益成為人們的共同家園,是人們學習生活的重要方式、聚集聯絡的重要空間、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構建清朗網絡空間,建設共建共享的網絡精神家園,既是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時代訴求,更是治理網絡空間現實問題的客觀要求。在“互聯網+”時代環境下,應在深刻認識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實現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新策略和方法,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在網絡空間中詩意地棲息。
關鍵詞: 網絡空間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價值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交流互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著力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為新形勢下實現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帶來了新的“生長點”,提供了根本遵循方向??臻g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疇和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應關照空間價值,實現空間轉向,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探究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其實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空間建設中的新使命,又是網絡空間建設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新訴求。
一、“互聯網+”時代需要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現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網絡空間日益成為新的虛擬化社會場域。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也是現實的。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意蘊是理論和現實雙重背景的指向與呼喚。
(一)理論背景:思政學科理論奠定理論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幫助人們形成符合社會要求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展規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摘 要: 伴隨信息技術革命,網絡空間日益成為人們的共同家園,是人們學習生活的重要方式、聚集聯絡的重要空間、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構建清朗網絡空間,建設共建共享的網絡精神家園,既是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時代訴求,更是治理網絡空間現實問題的客觀要求。在“互聯網+”時代環境下,應在深刻認識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實現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新策略和方法,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在網絡空間中詩意地棲息。
關鍵詞: 網絡空間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價值、相結合、相接近的關系。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納入網絡空間范疇,在虛擬網絡空間探究思想政治教育,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旨歸,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自覺。
(二)現實背景:應對當前日益嚴重網絡空間問題的現實需要。
當前我們處于并將長期處于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空間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面臨一系列現實困境,如:網絡暴力、淫穢色情傳播等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歪曲歷史、虛假新聞信息等破壞輿論環境,侵蝕主流價值;煽動暴恐、宗教極端等網絡犯罪活動破壞國家和社會穩定,甚至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等等。這些既是我國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又是長期困擾凈化網絡空間的現實問題,更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時代課題。
二、創新實現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策略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實現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需將網絡空間理念、方法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依托理論與實踐雙重層面,從理論到實踐、從體系到途徑等多個維度發揮網絡空間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時效性。
(一)理論層面:充分發揮“斯諾命題”的理論導向作用。
英國科學家斯諾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經提出“斯諾命題”?!八^‘斯諾命題主要是指由于學科背景等的不同所形成的人文科學學者和自然科學學者在學科文化上的差異和對立”。這種文化差異和對立,嚴重阻礙科學的創新與發展。破解“斯諾命題”的正確路徑,就是要加強文理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探究和實現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需要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主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時效性的理念。互聯網信息時代,信息源廣泛而多樣,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思想理念,迅速準確把握時機,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互鑒,整合信息。二是互動性的觀念。例如在微博互動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觀察網民在微博上的轉發和評論,把握網民的思想動態,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二)實踐層面:科學構建網絡空間治理體系。
毛澤東指出:“不同質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基于網絡空間問題的戰略性和民生性、生成原因的復雜性、網絡空間的功能性等特點,構建網絡空間治理體系不僅是實現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是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路徑的關鍵一環。政府、網站、網絡社會組織、網民四大主體在網絡空間治理體系中各自居于不同地位和作用,應不斷強化參與、責任、協調等意識,努力使各主體都達到最佳狀態。同時,各主體還須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合力理論、資源配置理論的指導下,考慮各主體間內在聯系,優化各主體之間的結構,構建一個立體綜合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具體包括:以政府自治體系等為代表的單主體自治體系,確立輿情引導“風向標”;以網站與網民深度融合、政府與網絡社會組織協同聯動為代表的跨層次多主體治理體系,啟動網絡空間“減壓閥”;以各級政府互助引領、各類網站協同互補、眾網民合作治理為代表的同層次多主體治理體系,筑牢主流價值“防火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駱郁廷.學科交叉是高校德育創新的重要源泉[J].高校理論戰線,2012.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