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
?
剖腹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時機及分娩方式分析
孫 麗
【摘要】目的 探討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時機及分娩方式。方法 選取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遼寧電力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26例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分娩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將62例成功陰道分娩產婦作為對照組,64例行剖宮產分娩產婦為觀察組,將觀察組產婦根據手術時機分為未進至產程組(36例)與進至產程組(28例)。統(tǒng)計對照組與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住院時間、產后感染及新生兒窒息情況,并對剖宮產產婦及新生兒相關情況進行分析。結果 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明顯多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產后感染率及新生兒窒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進至產程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明顯少于未進至產程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未進至產程組,產后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進至產程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剖腹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分娩時,應結合產婦情況于密切監(jiān)測下展開陰道試產,以改善其者預后,若需再次剖宮產應掌握好手術時機。
【關鍵詞】剖腹產;再次妊娠;分娩時機;分娩方式
遼寧電力中心醫(yī)院,遼寧沈陽 110000
在剖宮產指征不斷放寬及社會因素影響下,我國剖宮產率逐漸升高,相關統(tǒng)計顯示[1],目前我國大城市剖宮產率高達30%~40%,部分醫(yī)院甚至高達70%。同時,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也呈逐年增多趨勢[2]。剖宮產是對異常分娩、高危妊娠的有效處理形式,然而其可對母嬰造成一定影響,易出現并發(fā)癥。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易破裂,可造成嚴重后果[3],在臨床中選取適當的分娩方式及手術時機,是改善產婦妊娠結局的關鍵。本研究就剖腹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時機及分娩方式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26例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單胎妊娠,無染色體異常,且無產科、內科合并癥等,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其中89例產婦行陰道試產,均首次采取橫切口剖宮產術且切口未見破損,瘢痕愈合良好且厚度高于3 mm。將62例成功陰道分娩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25~38歲,平均(30±4)歲,孕期38~41周,平均(40.0±0.6)周,本次妊娠與上次剖宮產間隔時間為3~8年;其余64例產婦均行剖宮產,將其作為觀察組,年齡26~39歲,平均(29±4)歲,孕期38~42周,平均(39.6±0.8)周,本次妊娠與上次剖宮產間隔時間為3~9年。將觀察組產婦根據手術時機分為未進至產程組(36例)與進至產程組(28例)。對照組與觀察組產婦年齡、孕期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產婦及新生兒臨床資料,統(tǒng)計對照組與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住院時間、產后感染及新生兒窒息情況,并對剖宮產產婦及新生兒相關情況進行分析。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與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住院時間、產后感染及新生兒窒息情況比較 對照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為(182±18)ml,住院時間(3.5±0.5)d,均未出現產后感染,新生兒窒息率為1.6%(1/62);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為(348±20)ml,住院時間(7.9±1.0)d,產后感染率為7.8%(5/64),新生兒窒息率為10.9%(7/64);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明顯多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產后感染率及新生兒窒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2 剖宮產產婦及新生兒相關情況分析
2.2.1 產婦情況比較 進至產程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明顯少于未進至產程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未進至產程組,產后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進至產程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2 新生兒情況比較 進至產程組新生兒窒息率為10.7%(3/28),感染率為7.1%(2/28);未進至產程組新生兒窒息率為11.1%(4/36),感染率為8.3%(3/36);進至產程組與未進至產程組新生兒窒息率、感染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表1 不同時機剖宮產產婦產后出血量、手術時間及發(fā)生感染情況比較(±s)

表1 不同時機剖宮產產婦產后出血量、手術時間及發(fā)生感染情況比較(±s)
注:與未進至產程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產后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產后發(fā)生感染未進至產程組 36 396±18 69±8 4(11.1)進至產程組 28 295±17* 51±6* 1(3.6)*
因現階段剖宮產指征不斷放寬,同時醫(yī)院出于對醫(yī)療事故會醫(yī)患糾紛的擔憂,對瘢痕子宮引發(fā)子宮破裂的風險大肆宣傳,致使多數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孕婦對于子宮破裂過于擔憂,再次分娩時不愿嘗試陰道分娩,而是直接選擇剖宮產。然而,再次剖宮產產婦腹腔多存在不同程度粘連,可導致再次剖宮產手術的困難性及復雜性大幅增加。本研究中,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孕婦行陰道分娩成功率為69.7%,與國內已有報道[4]一致。提示瘢痕子宮產婦并非必須行剖宮產分娩,其再次妊娠分娩時可考慮開展陰道試產,且醫(yī)師應同時做好隨時轉為剖宮產準備,并備好相應搶救藥物、設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明顯多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提示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行陰道分娩合理而安全,從產婦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方面來說,其均不如陰道分娩方式;同時,觀察組產婦產后感染發(fā)生率、新生兒窒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剖宮產術后再次分娩產婦行陰道分娩,有利于降低產婦及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本研究中,進至產程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明顯少于未進至產程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未進至產程組,產后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進至產程組;進至產程組與未進至產程組新生兒窒息率、感染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對于剖宮產術后再次分娩產婦,應在進至產程后再開展剖宮產手術,可減少產婦創(chuàng)傷,降低其術后感染發(fā)生風險,從而促進其早日恢復。
綜上所述,剖腹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分娩時,應結合產婦情況于密切監(jiān)測下開展陰道試產,以改善預后,若需再次剖宮產應掌握好手術時機。
參考文獻
[1] 申恒春.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93例分娩方式探討[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3):234-236.
[2] 陸宣平,陳友國,韓冰,等.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研究進展[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4):260-262.
[3] 曾禮新.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16):110-112.
[4] 王梅,岳惠芬,溫曉曉.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選擇及妊娠結局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S3):367-368.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