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愛英
摘 要:教育見習屬于教學觀摩環節,由于相關各方認識不足,教育見習一直存在著領導重視不夠、教師指導不力、對學生的要求模糊抽象、學生行動盲目隨意的現象,從而導致教育見習總體效果差,未能充分發揮其在師范生專業發展中的有效作用。明確教育見習的任務與目標,能為師范生開展教育見習活動提供行動指南,有效提高教育見習教學效果。
關鍵詞:師范生;教育見習;任務;目標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15
一、教育見習的意義
教育見習可幫助師范生形成職業意識和明確職業要求,使學生對專業培養目標及所開設的各類專業課程的意義有所認識。通過教育見習,學生有機會親臨教學現場,親歷教學過程,處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之中,學生可親眼目睹師生的交流方式,切身感受不同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實地吸收教學營養,積累感性知識,從而掌握常規教學程序,了解教學改革情況及教師的素質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程序、班級管理的內容及班主任的能力要求,了解相關學校的教學現狀以及該校的教學改革任務和進展情況,提升學生的教育教學調查研究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和教育實習奠定基礎。
二、教育見習的四大任務
1.自主研修相關文獻
認真研讀《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2011版新課程標準》和《小學(中學,幼兒園)教師標準(試行)征求意見稿》三份材料,并結合見習學校實際情況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情況。
2.熟悉見習學校基本情況
通過參加實習學校的見面會和細心觀察、誠心走訪等手段,熟悉學校外部環境、發展歷史、辦學規模、教學條件、辦學特色、規章制度等。
3.課堂教學觀摩
全程隨堂跟班聽課,做好聽課筆記,對其中一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觀摩內容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出這門課程這一階段(或某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對應的教學模式、教學流程、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方式等方面的特點等。
4.班主任工作觀摩
通過細心觀察、誠心求教等手段,隨班見習班主任每日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重點觀察班主任在晨讀、升旗、課間操、放學、班隊活動及突發事件處理等環節的工作,了解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基本任務、工作職責等。
三、教育見習的五個具體目標
1.認知教師職業
職業認知是指導個體從自身知識、經驗出發,結合環境因素對目前所從事或即將從事職業的評價和評判,是個人職業情感和職業行為的基礎,在個人職業生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育見習是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的良好時機,因為它是師范生走近教師職業的第一環節,也是培養職前教師的專業實踐素養和能力的初始環節。雖然教師職業對于大學生而言并不陌生,但一般來說對這個職業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自己做學生的印象、停留在旁觀者的視角下的認識。而教育見習則應是指導學生以當事者身份、從專業角度來認識教師職業,包括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及課程價值,領會專業學習與職業需要的關系,認知教師職業特點,了解教師的工作內容,了解教師職業素養標準,教師職業發展的趨勢及社會價值,還要理智地認知自我,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知識儲備、技能水平與教師職業需求的差異性,以達到使學生明確目標、內化學習需求、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的目的。
2.學會觀察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是指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幾維空間和多元環境系統。它包括校園建筑、雕塑、樓道標識、班級文化墻的設計、區角的使用等物質環境,也包括學校校風狀態、學校管理特點、班級學風情況等文化環境。教育見習中師范生應細致觀察這些內容,并思考這些因素與教育的關系,考察見習學校是如何選擇其環境有利因素并將其轉化為促進教育發展的能量的。
3.學會觀察分析學生
在見習過程中要通過細心觀察、跟蹤訪談等方式,有意識地觀察學生的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行為特征、交往范圍、交往習慣、學習狀態等。
4.學會觀察課堂教學效果
“觀課功”被排在教師“五課功” 之首。 觀課是一項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最常見的專業活動,作為專業活動的觀課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從真實的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觀課是師范生習得課堂教學技能最初級的過程,是教育見習最核心的任務。之所以叫觀課而不是傳統的聽課,一是為了明確身份,即師范生進入課堂是以準教師的身份而不是中小學生的身份,關注的不應該只是教學內容,而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如教學策略是否正確,引導是否得當,組織是否有效,學生有何反應等。二是因為與聽課對“聽”的強調不同,要求觀課要帶著問題進課堂,不僅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對見習師范生而言,可關注的問題很多,包括教師是如何使用教材的,課堂教學由哪些環節構成,怎樣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怎樣講解,講解是否有效(清晰/結構/契合主題/簡潔/語速/音量/節奏),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閱讀/作業),是否有效,學困生的參與情況怎樣。在觀察教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時,必須思考授課教師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和教育追求,思考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學行為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5.學會做好觀課記錄
觀課記錄是師范生觀課的第一手資料,是師范生有效觀察課堂教學效果和思考相關問題的具體表現,是課后進行小組交流討論的重要依據,也是日后自己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還是促進師范生專業成長極其寶貴的財富。觀課記錄是觀課者基本素質的體現,它反映了聽課者的觀念、態度、能力、水平等各個方面的基本素質。剛開始見習時,師范生往往不會寫觀課記錄,或者記下的只是教師板書的東西,關注的是教學內容。因為教師板書得少,師范生在課堂上常常就會覺得無所事事。事實上規范的觀課記錄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全面記錄,包括課堂教學各環節內容的設計,方法的選擇,提出的問題,學生的見解、困惑與疑問,還要記錄自己在現場的感受和思考。在現場實錄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整理總結,歸納出共性的東西(如語文的閱讀教學的基本環節)等,以便在實際應用時能舉一反三。
總之,教育見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實踐性學習,短短一周的時間,見習生不需要備課、試教這樣明確的操作性任務,而是強調以觀察他人的教學行為為主,重視對他人的教學行為的體驗。如何開展實踐性學習大有學問,這一周的學習情況如何對師范生專業發展的影響非常重要。無論是管理者、教師還是師范生,都不能輕看這一周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馬學名.對大學生職業認知能力的思考[J].青春歲月,2013,(5).
[2]李 娟,王 燕,崔 鴻.對師范生教育實習指導的思考與建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0).
[3]楊 躍.師范生教育實習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4]彭麗云.教育見習與師范生職前專業用途力的提升[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