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 要]“問題導學”指的是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包括自主學習和相互合作探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學習起點指的是了解學生學習新內容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儲備,通常包括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只有對學生這些情況有基本了解之后,才能綜合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更為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作者主要分析小學數學中高年級導學問題的設計策略,旨在為促進小學和初中數學教學的銜接提供借鑒。
[關鍵詞] 小學數學;高年級;導學問題;設計策略
“問題導學”這一教學方式的運用實際上是通過一定的問題情境創設來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案,以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初步了解——發現問題——探討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思考與小組團隊交流協作的過程中來完成對教學內容的第一次學習和第二次學習,在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熟練掌握知識內容。導學案的設計是一個問題式導學、過程式學習的綜合體驗,是讓學生思考深度得到充分加強的重要教學策略。
一、“問題導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問題導學的教學設計要求對教學的目標進行明確,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引導來輔助學生在課前對教學知識進行梳理,并且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應當給予正確的學習指導,幫助學生選擇二適當的學習方案和學習策略;此外,設計時還要擴展教學的資料范圍,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料來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學習成果檢測,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1.基本環節。導學案教學設計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設計過程,在設計過程中對教師的自身素養和教學技能是一個考驗,對學生要符合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因此設計內容將數學課堂與課外內在聯系、數學與其他學科及生活的關系、師生學習的全面過程等都充分體現出來,其基本設計環節主要由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探究活動(小組合作學習)——學習體會——自我檢測及評價——應用拓展(學習延伸)等環節構成。
2.設計意圖。課前預習(自主學習):課前預習環節的設計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教學的問題將更加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掌握,并且針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測試效果,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來進行有效的問題情境創設,對學生發現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針對性的教案設計,從而確保了問題導學教學設計的有效運行。
探究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實際上是促使學生自身知識體系再構建的一個循環過程,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和掌握的知識點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學習促使了知識點的整合優化,能夠快速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不斷的交流合作中加深對問題的思考,并交流彼此間學習經驗,在獲得有效學習方法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學習作風,為課堂教學創造出一個積極有效的教學環境。
學習體會:學習體會環境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復習的知識梳理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歸納總結、整理、反思,要以多樣化靈活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對自己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說出自己收獲了什么,明確了怎樣的學習目標,從而幫助學生在內部形成優化的系統性知識。
自我檢測及評價:自我檢測與評價過程是針對教學效果反饋來設計的,通過有效的、針對性的測試訓練來檢驗教學設計的效果,通過對效果進行分析來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教學方案。檢測時要注重對基礎知識進行練習,要通過變換的訓練方式來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并且通過例舉生活案例來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用拓展(學習延伸):作為學習的延伸和課外活動的基本形式,應用拓展環節的設計要立足教學本身,結合課內外相關知識,并適當以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形式來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知識技能,并且確保了教學課堂的開放性和實踐性。
二、導學問題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的運用
1.新知識遷移。知識遷移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可以運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輔助學習進行知識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導學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關注新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在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點,并以新知識點為基礎,在解答不同問題的過程中提煉出創造性的解題思路,最終有利于學生順利展開新知識遷移,在面對更多新知識點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以往學習經驗,掌握更多解題思路,等等。
在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導學問題實現新知識遷移,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具體可為,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小數乘法實際轉化成為整數乘法的方式,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小數乘法的技巧。首先,教師可出題整數計算:301×15=?學生快速計算出答案為4515。接著出題:3.01×15=?在引導學生計算的過程中,有學生認為其計算方式很簡單,就是講其中一個因數直接縮小100倍,因此其乘積也應該隨之縮小100倍,得到的答案是45.15。在教師巧妙進行問題設置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思維,實現新知識的遷移,利用整數乘法的知識達到小數乘法的學習目標,是導學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要作用的體現。
2.關注生活。很多學科知識來源于生活,可以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找到原形,小學數學也是如此。發現并理解生活中的很多場景能夠幫助學生積累一些感性層次的經驗,進而在解決一些生活實例問題的時候實踐以往積累的感性經驗,最后將其轉變為自身學習的優勢和工具。因此,筆者認為在導學問題設計的過程中還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實踐,培養發現不同生活場景的習慣和意識,優化學習效果。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設置以下導學問題,并在課程剛開始階段提出。1.在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三角形?2.運用一個長方形的紙片剪出三角形的形狀,并說出其各個部位的名字。3.在認真閱讀數學教材之后,怎樣形容一個三角形?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外形是三角形的物體,能夠改變學生以往不關注生活瑣事的現象。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動手剪出三角形,能夠鼓勵學生親身實踐,體會三角形的特點。第三個問題能夠讓學生將生活和實踐過程中得到的經驗結合書本知識,綜合得出三角形的外形特征,并在課堂上展現出來。
3.突出重點。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應該迅速掌握所教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并適當給予學生提示,引導學生解決學習難點和重點,進而完全掌握所學知識。因此,在導學問題設計中,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師應在問題中突出重點部分,通過層次性問題將學生引入學習重點中。
例如,六年級百分數應用的學習中,教師可設計問題:小明的爸爸在2012年5月2日在銀行存入1000塊錢,整存整取,那年的年利率是3%,但是小明爸爸忘記了存款的到期日,到了2014年的10月2日取出,那么這時小明的爸爸能夠取到多少錢?到期之后,年利率應為0.35%。學生剛接觸這個問題的時候難免迷茫,教師可適當提示學生發現定期和活期之間的區別,以及其到期之后本金進行轉存的相關問題,幫助學生了解應該先計算出本息之和,進而一步一步順利解決問題。
三、結語
小學高年級的數學學習關系到其向初中數學學習能否順利過渡,需要引起教師和學生的注意。筆者主要分析如何運用問題導學提高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的有效性,希望為促進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提供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