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妍
摘要:近些年一些學校出現了重智育、輕德育、擠體育、廢美育、丟勞育的教育現象,并且在智育方面也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為了讓學生在和諧開放的學校環境中,不斷發揮潛能,努力開拓創新。作為老師應努力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還要有一顆愛美之心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夠敏銳、準確地發掘、提煉教學內容之美,并與小學學科整合,從而與學生一起追求完美。
關鍵詞:美育;審美;實踐
學者易中天在《不原諒中國教育》中指出:今日之中國,學校是工廠,院系是庫房,班級是車間,學生則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齒輪和螺絲釘,只不過有的鍍金,有的鍍銅,有的壓了塑料膜。但指導思想和生產模式,則是一樣的。這確實是中國教育的真實寫照。
教育到底是什么——不斷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合作,不斷弘揚人的主體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不斷發揮潛能,努力開拓創新。那么美育教育就是審美教育,就是學會創造、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它不僅能培養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養正確的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而且還能影響人的思想感情、聰明才智和精神面貌。
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學科教學是實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學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課堂活動將會變得枯燥乏味,大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美育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愛因斯坦說學校要求教師要成為藝術家,也就是說教育藝術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以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將知識與審美融合起來,使學生在愉悅中進行學習。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講究教育藝術,就是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進行審美性學習。
教師的人格美對學生也是一種不同于說教的灌輸,正如陶先生說的“教師的生活是藝術生活”。學者李鎮西曾說過:你可以沒有這樣那樣的教育經驗,你可以沒有不怒而威的教育策略,但不能沒有愛心和童心。教師應對學生慈愛關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誘。熱愛學生的教師一定是教書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愛生情感滲透到教學中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學形式要多樣化,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師要以情感人,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給全體學生以熱愛、信任和恰切的期待。
課堂教學中知識教學與藝術教育二者是辯證統一的。認知的發展與情感的發展共同構成個性的和諧,同時,智與美又是互相滲透、互相連結的,智的本身有很多內容可以構成審美的對象,而美育確有一種對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啟真,以情感人。因此藝術教育與小學學科整合,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學生通過對審美對象的觀賞,情不自禁地參與學習,主動熱情地投入審美創造,并感到樂在其中。這樣,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支撐著毅力,激化為認知,從而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課前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例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母不同方式的愛的人情美;《桂林山水》的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的自然美;《草原》中的自然美,人情美;《金色的魚鉤》和《釣魚中的啟示》中父親和老班長的人格美……課堂中采用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努力使社會美、藝術美的因素充分展示,從而使教學內容成為真善美的統一體,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真的、美的觀念和獲得美感享受熔為一爐。在教育過程中真正實現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使學生在審美性學習中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通過審美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當然,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也離不開教育藝術,而創造性是教育藝術的精髓。實踐證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創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無定法。”關鍵在于創造,把藝術教育融于小學教學,能改變傳統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形式。教師創造性地教,必然會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學,讓學生體驗到自身力量的價值和興趣,學生就會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美的東西總是讓人賞心悅目,愛美、求美是兒童的基本心理。讓學生在學習中欣賞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還應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推行愉樂教育,變苦學為樂學。愉樂教育又稱快樂教育,它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較為薄弱的特點,通過創設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習對學生已不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而是成為了一種美的享受,一種自身的精神需要。
作為教師還應有一顆愛美之心和一雙發現美得眼睛,能夠敏銳、準確地發掘、提煉教學內容之美。著名藝術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小學教材的獨特優勢是實施愉樂教育的有利條件。一般來講,小學生初接觸課本,比較新奇,好奇心特別強,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學中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充分發揮這一時期的優勢,制造懸念,層層推進,激發學生美的感受,使他們形成正確、高尚的藝術審美觀。對此,我們做了很多探索,有的設計出精美、實用的課件,使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由靜態變為動態;有的設計出新奇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的把音樂、美術手段引進課堂,創設出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學生長期耳濡目染教學的美,必然會引起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這種由教學美感所引起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將在他們心中形成美的沉淀,從而對其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
教藝術教育與小學學科整合反映了這一教學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學科教學的應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發展方向和教育創新的需要。教育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帶著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美育路上我們看到的也許總是地平線!
【參考文獻】
[1]易中天.最不原諒中國教育[J].山西青年,2012(4):114-115.
[2]李鎮西.教育可以這樣表達[M].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