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傳統的教師職業道德不同,專業道德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專業準則和行為品質,由專業責任、專業良心、專業精神、專業理想等要素組成。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當前面臨著對教育、對教師專業、對學生等多重認識不清等問題。相應的建設路徑包括:在專業成長尤其是專業自律中提升專業信念;通過鍛煉專業技能培養道德品質;在日常教學中體現教師的道德價值觀。
關鍵詞:高校教師;專業道德;基本內涵;建設路徑
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多年來一直是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良好的師德不僅是社會公眾對教師道德發展上的一種信任與期待,而且它能夠推動教師努力工作,敬業愛崗,從而有利于教師專業行為的改善和境界的提升以及專業生活質量的提高。然而,伴隨著教師專業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轉移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共識。教師道德由職業倫理規范轉向專業化追求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與傳統的職業道德相比,教師專業道德更“強調從專業特點出發討論教師倫理規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業里的簡單演繹和應用,所建立的倫理標準都有較為充足的專業和理論依據,充分考慮了教師專業工作和專業發展的特點與實際,師德規范在內容上全面、具體、規范、要求適中。”[1]從今天世界上先進國家和地區的許多研究成果及已經建立起來的教師道德規范的形式來看,“教師專業道德”的概念也已經初步建立。
一、教師專業道德的內涵與結構
教育活動是一種道德性的活動。一般認為,教師專業道德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專業準則,它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調節和處理與事業、與學生、與同事、與社會、與集體等關系時所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行為規范或準則,以及從中內化而成的道德觀念或行為品質。教師專業道德由專業責任、專業良心、專業精神、專業理想等要素組成。”[2]其中,教師專業責任是教師必須承擔的職責和義務,是對教師專業行為道德的最低要求,是教師專業道德的核心部分。真正的教師責任是一種完全自愿的行動,是對學生需要所表達的反應。教師有責任感,意味著他有能力并準備對學生的需要采取行動,尤其指關注學生的精神需要。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首先要對自己負責,要對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規劃,而不是做一天教師撞一天鐘;還要對學生和學校負責,要時刻認識到學生的進步、學校的發展與自己的言行密切相關;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還要對
社會負責,擔負起振興民族精神,為國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和精神動力的使命。而一個失去責任感的教師,不僅喪失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必將于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教師的專業精神,集中體現在教師對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具有的理想、信念、態度、價值觀和道德操守等方面。它是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改善專業形象與地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的主體力量。教師的專業活動不是純粹的技術活動,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受教育者過一種道德善的生活,并在其中成長為真正的人。因而,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一種教育性的精神交往,教師對學生除了知識與道德的影響外,還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影響。成功教師的成功并不是因為他們比普通教師聰明多少,而是他們具有對教育事業的執著精神、為學生成長負責的服務精神、不甘人后積極進取的勤業精神、不迷信權威的開拓創新精神、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甘于平凡與寂寞的奉獻精神。正是這種專業精神成就了一個個優秀教師,成為杰出教師追求卓越的不竭動力。教師的專業理想是教師對未來專業目標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教師專業行為道德的最高要求,體現了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教師只有具備了崇高的專業理想,才能產生模范遵守教師專業道德規范的行為,才能在教育信念的推動下,不計較個人的得與失,心甘情愿地為教育事業付出。
二、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通過對于教師專業道德內涵的分析,并將其與現實相對照比較,我們會發現在教師專業道德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失范問題。[3]
(一)缺乏對于“教育”的理想化理解
教育作為人類文明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手段,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日漸突出。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明確提出:“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會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居于主動地位”。遺憾的是,身為教育活動專業人員,一些教師并未對此觀念產生認同,僅僅將教育活動視為自己的謀生手段。專業理想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教師專業行為的理性支點和專業自我的精神內核。缺失了專業理想,一些教師認為教育活動人人皆可為之;也有一些教師認為自己的專業就是學科專業,而未認識自身乃為教學專業的從業者;還有一些教師認為教育教學活動應圍繞知識的傳授與技能訓練來進行。筆者認為,教師專業道德的首要內容應為教師專業理想。
(二)缺乏對教師專業的多元化理解
教師專業的最大特點在于其多角色性,因為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有個性、有情感、有自身價值觀念的活生生的極具可塑性的人。但在現實中,一些教師只扮演單一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以“知識權威、管理權威、評價權威”的形象出現,全然不顧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現實,不學習、不思考,充滿職業倦怠與職業惰性,不考慮作為學生學習與社會化的榜樣,教師應起的示范作用。此外,筆者認為,教學專業生活應是教師生活中最具華彩的一章,但在現實中,一些教師將自己的生活與教育活動相分離,視為兩條平行線,不會相交。于是,課上課下、校內校外、人前人后言行不一,舉止不端,引發學生內心困惑,無法理解他們的教師為什么會如此“多面”。
(三)缺乏對“學生”的人文性理解
大學生首先是人,是具有發展潛能與發展需要的人;學生是接受社會要求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未成年的社會公民;學生是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不同素質的個體。教師應理解并尊重這一現實。但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這一現實卻常常被忽視。有的教師固守“師嚴而后道尊”的古訓,將自己塑造成為“制度權威”,用外部的強迫命令來約束學生,忽視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有的教師則給予學生有條件的愛與尊重。作為人際交往中的普遍原則,平等和民主卻成為教師權威下的一種施舍;有的教師以功利性的眼光衡量教師的職業價值,將學生當作工具,在教學中將學生當作可以操作的對象,忽視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師生雙方無法在彼此社會角色及規范方面獲得認同、取得共識,師生關系趨于表層化,缺少深層次的心靈交流,導致雙方不理解,產生矛盾,發生沖突,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由于教師職業的多角色性,教師行為需在不同角色間轉換,如果轉換不當會表現為角色沖突與失調。但有的教師卻利用課堂這一天然的心理調節場所,將學生視為情緒宣泄對象,放棄教育者的職責。
三、教師專業道德的建設路徑
出于不同的觀察視野和理解程度,教師專業道德的建設路徑有不同的理解。如有人認為,良好的教師專業道德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道德自律、學校文化建設及社會所形成的尊師重教的氛圍。有人認為專業化視域下的教師專業道德建設,不僅需要在教師專業道德建設中激發教師的道德需要,提倡教師功利精神與奉獻精神的統一;同時,還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師專業道德獎懲機制,從現實出發,為教師提供道德的回報,從而推動我國教師專業道德的發展。[4]不過,從教師專業道德的內涵及結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條內在建設路徑。[5]
(一)在專業成長中提升專業信念
教師自身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成長不斷成熟的過程,教師從最初的師范生到把教育作為一個專業的事業去從事,在這樣一個專業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教師專業信念不斷提升和成熟。教師的專業信念以自律為核心,人格魅力為導向,自我反思為依托,加快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自律是主體為了保持自身人格的同一性或為了達到某種理想、目標而對自身的欲望、情感、需要的有理性、有意識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和自我限制的活動。自律具有自覺性、自育性、自控性、和自醒性。專業自律是人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對社會要求所持態度的轉變和形成的過程,是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的過程。只有自律才能使專業道德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教師個體道德從他律向自律升華,核心是道德觀念的轉化。
教師的專業信念是教師道德責任感的內化,它是指教師按照專業道德的要求,形成對自身職業的良好認知和自我調控, 能自覺地履行職責, 全身心投入工作。教師的自律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生活中,通過深入理解教育而形成的。教師的自律精神一旦形成,將成為教師賴以生存的一種文化,影響和改變著教師的教學生活。教師的專業自律是反思和自我修養、自主創造能力的統一體。加強教師自我教育是加強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的根本。
專業自律是教師道德規范的內化過程要求教師有意識的改進和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善于創新教學,勤于進行自我反思教育。教師的專業自律精神能時刻提醒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勤于反思,不斷吸納新的好的教育理念,才能促進教師專業化的快速良性的發展。教師作為教育領域中的專業人員,不僅是教育專業知識的實踐者,往往也是教育專業知識的創造者。因此,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實踐不斷發掘自身的潛在價值。
(二)在形成專業技能中培養道德品質
師德建設必須是知行統一,道德品質的提升依賴于行動的意識,也受制于行為的能力。道德品質體現在教師的專業行動之中,教師專業技能的形成與師德行為能力的培養理應是一致的過程。教師專業技能是教師必備的帶有專業特點的能力體系,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與成效。專業道德品質是教師作為個體對道德所做出的理解與體現,是教師在教學生活中通過個人行為表現出來的專業道德素質和道德修養。
教師的道德品質首先表現為教師作為一個健全的人所應具備的完整人格和道德素養,這些素養決定著教師如何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以及塑造健全人格。教師作為社會文化道德的形象代言人,教師專業道德對教師專業發展要求更多地體現在道德素養上,強調教師對學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以及教師的敬業精神。教師本身來說就是一種教育力量、教育資源,教師要想育人首先要育己,在當代價值多元的社會里,這種完整人格和道德素養的培養愈發顯得重要。教師人格道德作為一種為教師專業成長過程提供道德合理性與正當性支持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文化體系,是教師專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格道德力量是教師的本質力量,作為一名教師,他不僅僅應具有職業的道德規范,還要提升專業道德境界高尚的人格——圣人。
教師專業化發展從根本上來說依賴于教師專業道德的發展,而教師專業道德為教師專業的發展提供價值引導與方法論判斷的依據。教師專業道德體現于教師的道德人格品質之中,教師的專業道德是建立在高尚的人格道德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教師人格道德具有鮮明的指向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心和標志。由此,教師職業道德需要有起碼的規范要求來確保教師教育行為的道德性,它是所有教師都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也是確保教師教育行為的道德底線,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教師應該是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的統一體。教師既要達到基本的倫理道德的要求,還要勇于追求更高境界的個人道德品質。教師專業道德是教師內心世界道德品質的一種外在體現。教師角色的獨特性表明教師不僅需要有一種道德底線,同時還要努力具備一種理想的道德;不僅要遵循職業應有的規范,更要富于追求更高道德的品質。
(三)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道德價值觀
教育本身也是一種價值的活動,這與《說文解字》的解釋指向同一個結論:離開價值或者道德屬性無以論教育。受職業道德影響的教學方式如師生間的互動方式也是教師價值觀的體現,教師的人格特征本身就是教育內容,教師的人格特征也影響他對教育內容的加工處理。教師的價值體現在學生的健康成長之中;教師的價值體現在專業技能的增長、業務水平的提高及教師不斷的自我完善中;鉆研業務,提高專業技能,它是教師價值的直接體現。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教師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對教師道德的特殊要求,對于過分強調個人利益、追求自我價值的教師要積極引導,使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這就是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作為教師專業道德除了用具有普遍含義的職業道德規范約束教師的行為外,主要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專業要求(人格品質、倫理意識、教育觀念),有效地激發教師自身內在的自覺性、自律性,突出教師專業性和主體性。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彰顯教師的專業價值取向,體現教師道德水準。教師專業道德是教師專業作為主體和主體行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是教師個體對自己、他人的行為和品質及各種社會現象是否具有道德價值進行評判時所持的根本看法和觀點,道德價值是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旦形成就直接影響個體的道德目標,支配個體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控制個體的道德行為抉擇和實際的道德行為過程的重要變量,是個體價值觀系統中有關社會及個人的道德生活的部分。教師要努力做“到 淡薄名利,甘為人梯”,這是教師道德價值的實質所在。教師是高道德含量的職業,教師是具有道德和審美價值的職業。在強調以人為本的今天,教師專業道德賦予了新的內涵。在重視教師自身資源開發的同時,切實加強提高教師專業道德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道德在敬業樂教、獨立自主、樂學勤思、創新知識等精神價值范式上,彰顯著教師專業的現代意義與價值,積極建構教師專業道德成了教師專業化進程中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重要一步。教師專業道德理念的加強與深化,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條件。加強教師專業道德知識的學習,提升教師道德價值觀念,將教師專業道德建設融入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中,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動力與支持,體現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所具備的獨特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教師專業道德是教師自我實現的途徑,是個人價值的體現。專業道德理念的建設是教師專業的具體性、穩定性、連續性、多樣性和適應性的很好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檀傳寶.論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觀念轉移[J].教育研究, 2005(01):48-51
[2]劉巖.論教師專業道德建設[J].理論界,2009(11):193-194
[3]張莉.教師專業道德與教師專業發展[J].社科縱橫,2007(10):147-148
[4]張凌洋,易連云.專業化視域下的教師專業道德建設[J].教育研究,2014(04):116-121
[5]谷靜.專業道德:教師職業道德的超越[J].教學與管理,2008(03):17-20
作者簡介:員艷萍(1978-),女,河南禹州人,許昌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