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摘 要】知識是學問,講授知識也是學問。只有知識而不善于講授,不算是好的教師。講授是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教師的思想水平、學術水平和任教能力的綜合顯示。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還要提倡精心講授。
【關鍵詞】精心講授;啟發; 舉一反三
知識是學問,講授知識也是學問。只有知識而不善于講授,不算是好的教師。講授是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教師的思想水平、學術水平和任教能力的綜合顯示。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還要提倡精心講授。
所謂精心講授,概括地說,就是講精華,高質量地講授。“精講”的反面是“濫講”。不應以講授量的多少,來衡量是否為精講,宜多則多,宜少則少;也不應以是否有重復,來衡量精講。真理不怕重復,只怕單調的重復。正確的作法是: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
“精講”是目中有人的講授。如果只有知識的講授,而無情感的交流,搞灌輸式,一言堂,其結果必然是死氣沉沉,自然談不上精彩。
課堂上,教師好像是“導游”。一次課包含許多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尚未涉足的“花園”。教師要講清“風光特色”“歷史沿革”“觀覽要點”。領著學生走,而不是牽著學生走,更不是抱著學生走。啟發他們自己去欣賞、去領會、去思考。學生要跟上“導游”的腳步,但不是亦步亦趨。教師要積極引導,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要積極思考,發揚主動精神。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進行雙方的思想交流。我們習慣地把這種交流叫做“相互靠攏”,先是教師向學生靠攏,然后引導學生向教師靠攏,跟著教師的思路走。
“精講”的核心是啟發。朱熹說:“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啟發就是闡明事理,引起對方的思考而有所領悟。啟發,既是教學原則,又是教學方法,是教學方法的精髓。
有位外國學者說:“平庸的教師在敘述,好的教師在講解,更好的教師在示范,優秀的教師在啟發。”
啟發,有豐富的內涵:首先要開啟學生的心理,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鼓舞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交給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啟發比灌輸難得多。灌輸可以目中無人,不用調動人的積極性;啟發則要目中有人,千方百計地調動人的積極性。
啟發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通常的做法是:
1.循循善誘,引人入勝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就是求知而未真知,“悱”就是想說而說不出。努力營造學生“求知”、“想說”的氛圍。講課,首先要抓住學生的心,講清課程的意義,有的放矢地排除思想障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有位外國教育家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重視情感的因素,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感的和諧發展。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課程的規律,把新課程同已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必要時還可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和歷史典故。沒有情趣的教學,不能算是好的教學。課程內容乏味時,不妨設計幾個“興趣點”,講得風趣些。當然,這里所說的風趣,應當是緊密結合課程內容的、積極健康的。
2.留有余地,舉一反三
講課不應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講得太細,也不講得太滿,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使他們處于躍躍欲試的亢奮狀態。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養成舉一反三的習慣。這里所謂的“一”,是典型,是最能清楚揭示事物本質的內容。
典型問題要講深、講活。“一”與“三”的關系,通常也不象桌子的一個角與其它三個角的關系那樣簡單,要做具體地分析。“舉一”要“少而精”“反三”要“多而活”。“舉一”是為了“反三”“反三”是在“舉一”指導下的科學訓練。“反三”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能力、開發智力的過程。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如果掌握了典型的“少”,又能觸類旁通,得到的將會很多。
所謂典型,并不限于理論問題,思想方法、分析方法、公式推導、試驗方法和實作技能,也各有自己的典型。引導學生在復雜的問題中分析和發現典型。對全課程的各種典型問題要有通盤考慮,做出適當安排,防止過分集中,避免重復和遺漏。
有人強調當堂課解決問題,籠統地要求“講深講透”。把“嚼碎的饃”喂給學生,未必就是正確的方法。
3.設疑釋疑,錯落有致
古人說,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無疑(英國人也有類似的諺語:一個成功的教師,會讓學生皺起眉頭)。就是說,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的提出是誘人的,也是逼人的;問題的分析是服人的;問題的解決,又使人喜悅和振奮。在課堂講授中,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問題上。從不同側面,條分縷析,深入淺出,有起有伏,錯落有致,發人深省,耐人尋味,令人心悅誠服,避免平鋪直敘,一覽無余。啟發式不是簡單的“問答式”。有的問題可以問而不答,有的可以自問自答,有的可以現在問以后答。
課堂上,一般是在提出問題之后,就著手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動腦、動手,使他們“跳一跳,摘得到”。經過自己思考而領會的知識,自然更覺親切和深刻。提倡一題多解,并且分析各種解法的特點和利弊。有些問題可以打破課堂的界限,留在課后讓學生自己解決;有些問題可以打破課程的界限,引導學生跨學科地思考。
錯誤對人的教育,往往比正面的教育更深刻。可以在學生容易忽略或混淆的地方,不動聲色地設置一些錯誤,或將學生出現過的錯誤匯集起來,讓學生自己分析,引起學生的重視,從中受到教益。
4.綜合比較,結成網絡
在比較中認識事物,往往更全面,更深刻。通過綜合比較,分析事物的規律和特點,找出知識的縱橫聯系,使分散的、零星的知識,變成系統的、概括的知識,結成知識網絡,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知識需要整合,只有整合的知識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經驗表明,“網絡知識”比“線條知識”更便于理解、記憶和應用。
大家知道,幾何學可以區分為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而三角學只有平面三角,有沒有對應的“立體三角”呢?實際上,借助輔助球面研究空間直線相互關系的球面三角,就是“立體三角”。通過這樣的對比,可能對球面三角的性質有更深刻的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課程進行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小結。教師應做必要的小結示范,或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小結,或是在學生完成小結后教師講評。
5.激勵上進,鼓勵創新
結合課程內容,講解本學科的發展,講述我國在這個領域的成就,介紹發展動向,推薦重要文獻,探討存在問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以自己的思想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鼓勵學生攀登高峰。既會傳授知識,又會激勵學生的教師才是好教師。大家知道,陳景潤正是在沈元老師的激勵下,走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并取得舉世聞名的成就。
講授有法,又無常法。同做任何事情一樣,100個人就可能有100種做法。同樣的課程,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講法;同一教師,不同的班次又有不同的講法。上述各種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又是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的優劣通常不取決于方法本身,而取決于運用的效果。只有反復構思,反復醞釀,才能在講課時從容鎮定,舉重若輕,揮灑自如。
講課的嫻熟,來源于長期的磨練;講課的自信,來源于備課的充分。由于教師的學識水平、教學能力和性格氣質的不同,教學中表現出來的風格也不會一樣。在實踐中,學習別人的經驗,總結自己的經驗,揚長避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經驗的教師,大都重視不斷改進講授方法。他們往往能適應各種復雜的情況,都能獲得好的效果。
授課小結,是提高教師授課能力的有效方法。授課之后,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為下一次授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