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花
【摘 要】美術課程是小學課程設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之一,在進行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小學生心性不定、心智發展尚不成熟,所以在小學美術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中就必須多加思考,完善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方法。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能力;培養
引言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教育工作開展的實際需求,所以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基于素質教育宗旨為基礎,樹立新型教育教學理念,積極的引入高效教學方法等,進一步培養并提高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做好美術教學與實際的結合工作
生活是美術創作靈感的來源地,他產自生活,是對生活的描寫。在進行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必須做好美術教學與實際的結合工作。教師以課本教學為基礎為學生培養的審美能力終究還是與現實生活相脫節,不能夠真正的反應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同時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教師在進行美術課堂教學的時候,就必須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讓學生能夠將在課堂上掌握的、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的生活相互的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比如說小學美術教師在進行“豐富多彩的玩具”一課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做好多種玩具的準備工作,然后在課堂中拿出來給學生們看,要求學生仔細的對每一件玩具的顏色、外貌特征進行觀察分析,然后讓學生自由的進行想象,對生活中其他玩具的形狀、特點、顏色等進行回憶,最后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做成美術作品。在進行實物教學中,最好讓學生以已經存在的物品為創作的基礎,從而方便學生對其進行觀察、分析、想象,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制作美術作品。這種方法的使用將調動課堂的活躍分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完成教學工作
小學生的心智成長并不是十分的成熟,所以他們在上課的時候就難以集中注意力,一旦發現新鮮的事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會轉移注意力。所以教師應完善教學手段,采用新穎手法新穎學生們的課堂學習注意力。現如今科學技術得到了飛速的革命發展,大量先進的多媒體設備走進了小學教學的課堂中。所以教師應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質量,通過使用多媒體設備建立逼真的教學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小學一年級下冊第20課“五彩繽紛生活”的教學中,教學難點主要在于生活是一個極其廣泛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把握。面對這種問題的出現,教師此刻就可以運用現有的多媒體設備與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播放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動畫,并針對相關視頻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并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視頻的觀看得到智慧的啟迪,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為學生下一部美術作品的完成提供素材,讓學生充分發揮聯想,設計勾勒出一幅屬于自己的“五彩繽紛生活”作品。所以,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作品展現、欣賞的方式,有助于幫助學生完成作品的制作,從而也在不經意之間為學生培養了屬于自己的獨特審美能力。
三、以愛的滋潤為美術注入靈魂
美術繪畫可以分為物質繪畫與精神繪畫。如果美術繪畫作品中包含了精神,那么他的作品級別將是最高一個階層的,這種作品里面帶有對情感的審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與藝術之美的欣賞、審視。不過小學生的心智成長上不是非常的成熟,由于他們與社會世俗觀念接觸較少,所以內心仍是一張等待添加顏色的白紙。此時,教師就應該用愛去滋潤美術,為美術注入新的靈魂,在這個階段才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絕佳時機。這要求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愛的感覺,讓學生在學習時全面發展。這方面體現最鮮明的是教學《快樂的回憶》這一課。另外教師應充分的發揮語言、視頻等多種資源的利用價值,帶領學生對生活中的真善美進行發掘,讓學生學會對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事物進行感悟,幫助學生學會感恩、睦鄰友好、關愛親人,并將那些美好的瞬間滲透到教學環節,畫出充滿美好回憶的圖畫,讓愛成為美術的靈魂。從而使學生就在美術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感受、體驗到生活里存在的美好,然后通過對“美好生活”的分析,將他變成對“美”屬于自己的一種理解與感悟,借此進一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與此同時,美術教師在課堂中通過自身的講解與分析,采用以身作則的方式更有助于為美術課堂注入“愛”的力量。另外教師一個甜甜的笑、一句鼓勵的話等都能夠將心靈之美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活力。
四、通過新型教育理念的樹立積極轉變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理念實際上一直深深的影響著當前美術教學活動,教師在進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依舊以自我為中心,采用灌輸式教學的方法,這種方法古板僵硬,無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同時也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最終導致美術教學的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舍棄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方法,積極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為自己樹立新型教學理念,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調整,帶領并鼓勵學生走出教室、進入生活。讓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更好的對生活進行體驗,通過實踐的方式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閱歷,借助對生活的感悟,增強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小學一年級下冊第2課“走進大自然”教學中,如果學生僅僅局限于課堂,根本無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在這種局限下的美術作品也缺乏真實感。所以,教師應該在確保學生人身安全的情況下,經上級批準后,帶領學生進行公園、郊外、市場等地方進行觀摩,通過實地的接觸現實生活、感悟自然美麗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開放式教學模式的使用,將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改變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審美能力的提升,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五、完善學生作品互評、交流平臺的建立
美術教師在進行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中,還可以通過學生作品學生互評欣賞的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比如說,教師可以將學生隨機、平均的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然后以小組為整體,讓學生們進行作品的相互交流與點評,通過小組組建模式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在學生針對美術作品互評之后教師還可以與學生進行作品的討論等,在最后,教師應對優秀作品進行分析、點評,并作出總結歸納。從而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了解批彼此,借助針對作品欣賞與解析交流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
六、結語
總之,在進行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理解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吸收先進教學理念、運用先進科學技術等方式,不斷的激發小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培養小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崢如.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途徑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年02期.
[2]宋暉. 如何巧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 基礎教育研究,2012年15期.
[3]王彥霞.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美感[J]. 學周刊,201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