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多方面也隨之提升,人們除了對生活各方面的物質需求外還對小區等的園林綠地建設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園林就是一種藝術,園林文化就是一種基于我們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藝術文化。結合當地的文化能有效地將園林綠地建設與現代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機的融合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綠地是我國景觀設計的一個新領域,它是一種適應農村特色和農民生活方式的新格局,越來越受到新農村的發展。那么本文就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綠地建設的現狀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對以后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綠地建設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新農村;園林綠地建設設計原則;實施
中圖分類號:$731.7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農村建設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農村景觀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可以減少農村城市化對鄉村景觀的影響,對傳統鄉土風格和文化景觀進行相應程度的保留,同時又是鄉村文化景觀建設的特色。新農村景觀規劃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對我國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具有戰略意義,可以使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我們將要建設的社會豐易欣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農村風文明,民主管理”的新農村。其中,農村在面貌上清潔整齊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形成園林新農村的基本體現。
2.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綠地建設設計原則
2.1尊重歷史文化
不同的鄉村和城鎮的景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時期地區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風情,是傳統文化的表現窗口。要確保這些鄉土歷史文化遺產,就要繼承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景觀設計,要充分發掘和研究當地文化和民俗,并加以提煉。對于一些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在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重點關注其傳統景觀和民俗的保護,根據相關規劃原則和依據,在很大程度上進行相應的景觀規劃設計是進行相對獨立的設計。
2.2保持當地的特色鄉村景觀
對于一些突出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鄉村景觀,以及妥善處理好的鄉村景觀和城市森林景觀相瓦之間的協調,在廣闊的領域以及相應地域的蜿蜒的河流附近形成了農村景觀,在一定程度上小城鎮往往在農村環境,使兩者的協調和融合在一起。在設計過程中繼承和發揚,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的鄉村景觀和風俗習慣,在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它們,并將其與鄉村景觀結合起來。
2.3確立切實可行的動態綠化指標
由于在目前的環境中,很多農村不管是因為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還是在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他們之問相應的綠地指數不同,因此我們要從相應村莊的實際出發,建立一套實用的動態指標體系,加強對綠色建設的的動態控制,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引導資金投入有利,便于控制和操作綠色建筑。
2.4全面綠化原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城鄉一體化的道路,是改變城鄉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在建設過程中必須避免城鄉兩張皮的認識,搞好協調發展的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作為區域發展的延伸,建立在整體框架的城鄉一體化規劃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綠地建設。
2.5觀念、行動緊跟時代一起進步
在農村景觀的設計過程中,在原有的文化遺產和傳統鄉村景觀的同時,要做到最大程度上與時代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激發設計師的創意,同時在設計的重點應突出地方特色,具有時代特色結合當地的地方經濟發展和科技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適當的引進外資和新興技術,以反映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新農村建設,并實現管理民主等的建設目標。
3.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綠地建設的實施
在鄉村景觀設計過程中,景觀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外部形象的人居環境是最直觀、最直觀的印象,也是居民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前提條件。我們在應相應的設計人員進行設計時要根據農村實際情況,促進其和諧的發展。新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必須注重社會文明的進步,對生態環境友好的新面貌等方面,大力發展綠色科學規劃方案。依托區域經濟,解決新農村綠化建設中的問題,同時要大力發展區域經濟,抓住有利的地理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整合資源,積累資金,利用城市和農村規劃的方法,對新農村進行合理的建設,在綠化建設上要積極的推薦社會主義的創新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作為推動建設的主導力量的政府也要積極的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綠地建設中去,堅持以人為本,結合文明建設活動,建設小康社會。農民積極參與,是綠色施工的主要力量,存在相應的建設中積極的給予資金、技術和知識等支持,這些都是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綠地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4.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景觀設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從新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遵循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原則,同時還繼承了地方歷史文化,突出村莊特色,體現了地方特色和鄉土人情,為新農村建設發展了一套新農村綠地系統規范,以確保新農村園林綠地有效的進行,使得新農村園林綠地向著更加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