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紅玉
摘 要:在新時代,具有知識、技術、綜合素質、創新精神的“寬專多能”式人才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如何培養新時代社會所需人才,企業實崗鍛煉也許是最優方案,但是這種方案對于就業學生多、實習崗位少的會計類專業來說,可操作性不強。在這種情況下,VBSE虛擬商業社會環境應運而生,其設計出發點是把企業搬進校園,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就是一個讓多專業學生在虛擬的商業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習與實踐,最終使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后有能力勝任崗位工作,懂業務,會管理。本文根據山東經貿職業學院所開設課程的實際情況,對該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并結合職業教育的改革思路和發展方向,提出相應的對策,并加以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虛擬商業社會環境;綜合實訓;職業能力;企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04
山東經貿職業學院于2015年7月份引入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V2.0ps1,平臺中的仿真組織有8家核心制造企業、4家供應商、4家客戶,(其中1家客戶為連鎖經營企業,1家客戶為進出口企業)、1家物流公司、1家會計師事務所、1家服務公司,另加工商局、稅務局、銀行等公共服務機構。該實訓平臺可同時容納170名學生進行崗位實訓。其中核心制造業設有企管部、采購部、倉儲部、生產計劃部、營銷部、人力資源部和財務部等部門,包含企業實際運營所需的所有管理部門。“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針對大三學生在第五學期開設,一共為64課時,其中8課時用于團隊組建,24課時用于手工業務處理,16課時用于信息化業務處理,12課時用于自主經營業務處理,4課時用于實訓總結。現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一下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對策,以便提高教學效果。
一、目前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角色轉變較慢
該實訓要實現從校園走入企業,要求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由學生身份轉變為員工身份,在虛擬的市場環境、商務環境、政務環境和公關服務環境中,體驗所應聘崗位在社會供應鏈中的位置,完成所負責的工作任務。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表現出的角色轉變太慢,甚至出現需要花費總實訓課程的一半時間才能找到 “職業角色”的現象。其主要表現為:首先是工作中遇到問題不會自己去思考和解決,而是習慣性地問老師,有時甚至還沒弄清楚出現了什么問題;其次是做事沒有規劃,不能積極主動地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任務;最后是對公司的規章制度視而不見,表現為不按時值日,工作時間玩游戲等。
2.所學課程知識運用能力較差
該實訓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綜合運用,涉及的課程既包括“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經濟法基礎”以及“會計電算化”等專業課程,也包括“應用文寫作”和“計算機文化基礎”等綜合素質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多理論知識都還記得,但是卻不會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例如,學生對取得什么樣的發票可以抵扣進項稅額能夠一一背出;但是當工作中真正取得相應的發票時卻忘記了去抵扣。再比如,學生學習會計電算化時,都按照操作步驟操作過“記賬”功能,但當實際工作中查詢科目明細賬沒有發生額時,卻不知道其中原因。種種現象無一不在說明當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不會運用到實踐中去,甚至對理論知識只是死記硬背,沒有做到真正地知其所以然。
3.表達和溝通能力較差
該實訓具有高度仿真的企業真實工作場景,不管擔任實訓中的哪一崗位,都需要與相關內部部門或外部機構進行業務溝通,這就需要一定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遠遠是不夠的,例如,常常讓老師幫忙去給其他學生進行溝通和解釋;有的甚至連需要老師溝通什么問題都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
二、課程的教學對策探討
經過8期的學生實訓課程的指導, 結合職業院校的發展思路和方向,針對該課程存在的以上情況,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探討。
1.加強實訓室文化建設
實訓室是各大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它對學生的素質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實訓室的文化建設大體包括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主要是建立仿真的職業環境;制度文化建設主要是結合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企業的規章制度,例如,工作紀律、工作衛生以及企業的獎罰機制等,并將這些企業規章制度懸掛于企業內部相應位置;精神文化建設是一種隱性文化,如何將企業的價值觀、企業的精神真正融入到每個員工的內心深處,這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這就需要實訓老師將企業的文化融入到員工會議、團隊游戲等日常工作中,讓企業文化慢慢深入每一個員工的心里。通過實訓室文化的建設,最終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員工的角色,讓他們明白自己是來上班的,而不是來上課的。
2.完善學生的考核機制
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學生反映,很后悔當時沒好好學習,現在晚上都睡不著,一想到因為自己一個人沒有干好、干完工作,導致整個公司都不能按時完成工作,就著急。這讓筆者感觸很深,禁不住要問:當初學基礎課程打基礎的時候,學生為什么沒有這種壓力?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以往教學中,不存在對團隊的考核,甚至老師對每個學生的考核也不能面面俱到,自己學不好和其他人沒有關系。如何改變學生的這種狀態?這就要求日常課程教學中,必須完善學生的考核機制,組建團隊或者小組,形成團隊間的對抗,實現團隊考核和個人考核相結合,并且要做到實處。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會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
3.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所有課程
時至今日,我們的教育似乎只在努力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學生個個滿腹經綸,走入職場,卻缺少了對職業人必備的專業以外的基本能力的培養。什么才是專業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我們稱為職業核心能力,它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職業核心能力需要長時間地去培養才能養成。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更應該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部分,將職業核心能力融入課程的整體設計當中。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使我們的課程融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為一體,培養出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具有一定創業意識和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4.進一步推進項目化課程改革
所謂項目化課程,是指以企業或職業活動中典型的工作任務(項目)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職業教育的項目化課程,以就業為導向,打破傳統的理論學習方式,學生實現從學習到實際工作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真正實現學習即工作,工作即學習。
參考文獻:
[1]盧德湖,趙 巧.VBSE企業綜合運營全景演練[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羅 喆.以VBSE為核心的跨專業實訓平臺建設的探索[J].現代建設·新建設,2014,(12):26-27.
[3]廖勇剛.高職財經類實訓室文化建設探討與實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4,(18):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