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晶晶
【摘 要】 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產物,這些兒童常年缺乏父母關愛與呵護,在心理層面可能存在一些潛在問題。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進行行之有效的健康心理養成教育是當務之急。本文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切入點,探索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健康心理養成教育的路徑,意在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關鍵詞】 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健康心理;養成教育;馬斯洛理論
作為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產物,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農村勞動力紛紛轉移到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孩子交給祖輩照顧,這樣一來,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他們常年缺乏父母的呵護,因而變得抑郁、沉默。如今,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使留守兒童養成健康心理,可以為他們日后的幸福生活奠基。本文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切入點,探索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健康心理養成教育的路徑,意在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一、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心理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快速流動成了我國的重要特征之一。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1.3億流動人口,他們外出務工,留下大量未成年孩子留守在家中,這就形成了中國社會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村留守兒童。這些兒童缺乏親情照顧,是名符其實的“有家的孤兒”。
眾所周知,留守兒童正處于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期。但是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父母的呵護與關愛,久而久之,這些兒童就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不利于他們形成健全人格。我國已有大量學者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過研究。王東宇、林宏通過研究認為,目前30%的農村留守兒童都有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敏感、易怒和孤獨等;劉霞、趙景欣等人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自卑敏感、委屈難過等不良心理。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亟需得到關注。
正所謂“嫩枝易彎也易直”。農村留守兒童年紀尚小,對他們進行健康心理養成教育是當務之急。所謂養成教育,就是通過對兒童進行日復一日地反復訓練,使他們做到“習慣成自然”,形成健康的心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健康心理養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借鑒。
二、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健康心理養成教育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將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比如對空氣、水和食物的需求)、安全需求(比如對生活安定和人身安全的需求)、社交需求(比如對愛情、親情和友情的需求)、尊重需求(比如對成就的個人感覺)和自我實現需求(比如發揮潛能,實現個人價值的需求)。馬斯洛認為這五個層次要依照次序逐個實現。這個理論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健康心理養成教育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滿足這個需求沒有什么困難,不管是隔代教養,還是親戚監護,在吃穿方面,留守兒童不會存在很大的問題。滿足留守兒童的生理需求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很多留守兒童都知道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教師的職責就是要將留守兒童的這種想法轉成系統認識,加強他們對父母的理解,使他們多從父母角度思考問題,以此改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這樣也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心理。
2.安全需求
農村學校留守兒童需要生活在安定、良好的環境中,免受焦慮、恐懼和混亂的折磨,這樣才有可能促使留守兒童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是常見問題。針對這種現狀,農村學校教育者需要引導家長多與孩子加強聯系與溝通,要盡量消除留守兒童的心理陰影,學校也要為兒童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并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良好習慣,為留守兒童的長遠發展奠基。
3.社交需求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家人、朋友的關心和理解,農村學校留守兒童也不例外。但是留守兒童的家庭現狀導致他們在社交需求中缺乏親情的互動,導致他們產生社交焦慮現象,甚至出現自我封閉。為此,農村學校教育者要經常與留守兒童交流,引導他們敞開心扉,訴說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想法,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幫助他們形成正常心理。
4.尊重需求
滿足人們自我尊重的需求,可以使人們增強自信,肯定自我價值。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貼身呵護,常常形單影只,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之感,而且缺乏自信心。針對這種情況,農村學校教育者要正確引導留守兒童的價值觀,要多表揚這些學生,鼓勵他們,尊重他們,使留守兒童認識自己的價值,不要妄自菲薄,以堅定的信心面對人生。
5.自我實現需求
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希望能在家庭中和社會中發揮一定的作用。留守兒童也有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針對這種心理,農村學校要多為留守兒童提供展示的機會,可以讓留守兒童在學校聯歡會、文娛活動中擔任一定的角色,使他們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使他們感受到參與集體生活的快樂,也幫助他們形成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總之,馬斯洛理論對留守兒童教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教師要認識這個理論價值,引領留守兒童邁向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馮建,羅海燕.“留守兒童”教育的再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2).
[2]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倪春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短缺之調查與思考——以蘇北泗洪縣為中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4]賽繆爾·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