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焱
【摘要】中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而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長期以來,在這方面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快捷路徑。尤其是學生寫作能力高下更多地決定于他們自身的稟賦;海量的練習題只是提升了考分,而未能真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尤其是在考試制度和方式的制約之下,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只能在尷尬的境遇中摸索。濃縮了古往今來無數先賢們智慧與情感的語文教材,往往遭遇到冷落。作為語文能力的主要目標,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既是應試的必須,也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最重要內核。本文對此作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閱讀與寫作 能力培養
杜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極其精當地概括了讀與寫的關系。語文知識無論掌握到何種程度,最終都須直接表現為讀與寫的能力。尤其是在以文取仕的科舉時代,往往是一詩一文定成敗。時至今日,盡管考試方式和內容發生了重大改變,而讀寫能力的考核卻占比越來越大。在某些單獨命題的省份,高考語文甚至是僅有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足見對學生讀寫能力的高度關注。
現實的問題是,影響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對于此方面能力的考查又不易量化,閱讀題甚至很不容易制訂標準答案,至于寫作分數的評定也往往見仁見智。好在這方面的處理近年來已經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寬容或者說睿智,例如一篇詩歌佳作也可以給滿分。所以,不論語文知識如何廣泛或者如何獨到,最終表現為杰出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才真正是語文學習的最高目標。
本文所說的閱讀,與考試題目中的“閱讀”不完全一樣,后者更可歸納為“信息篩選”或者“信息獲取”。本文所指更加側重于傳統文學精華的閱讀鑒賞和營養汲取,因為它是我們寫作(或者說創造)能力的無盡源泉。就以語文教材為例,無論古今,每一篇文章都滲透著作者的充沛情感,展示著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審美理想。學習語文,就是通過理解文本去感悟人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引領讓學生的心靈走進語文,品味語言美、人文美、精神美,甚至可以與古人和前輩進行心靈與情感的交流碰撞,只因為那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不散的魂魄,不朽的精神!以現行必修課本為例,可謂佳作星羅棋布,文章字字珠璣!《詩經》《楚辭》、漢賦直至唐宋詩詞、元曲乃至明清小說,幾乎包攬了中國文學的最精最美;而國外文學則從古典到文藝復興直至批判現實主義乃至現當代文學無所不包,徜徉其間,可謂享之不盡的豐美大餐,饕餮盛宴!瀏覽其中,有如盡情觀賞千年而來的藝術經典;仿佛與無數偉人圣哲親密接觸 ,他們的思想、他們是情感甚至連他們的心跳似乎也得以觸摸。至于他們傾盡心血所雕刻成的那些文學典型,更如米洛斯的維納斯,美到至純至真,美到無與倫比,留給我們的除了仰望,只有感嘆!無論是花木蘭、劉蘭芝、杜十娘、林黛玉,還是葛朗臺、夏洛克、漢姆萊特、羅密歐,也無論是阿Q、孔乙己、閏土、祥林嫂,還是周樸園、華老栓、駱駝祥子、陳奐生,更不用說《邊城》中的至美人性、翠翠的如水清純。語文課本所呈獻給我們的美麗,一如湘西的風情,讓我們陶醉和癡迷!而語文課的教與學,便是古往今來人類智慧與美好情感的薪火相傳。也唯因如此,語文的教學研究才顯得那么重要,那么神圣!
當然,這個“讀”的過程,不可以只是走馬觀花粗淺涉獵,而應該是心領神會,開悟啟智。只有通過品詞、品句體悟了詞語的內涵,才能更好領會出作者文章中的意境和情味;當由衷地動情品讀文章時,又能更進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詞句的意蘊和運用的精妙。這樣,學生在一次次的領略語言之美的過程中,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有效的培養學生敏銳的感悟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承擔著講解與點撥的責任。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過程,通過教師的理解感悟,引申開發,將文字中蘊含的更深層次的內容得以發掘,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傳達給學生,而受眾心領神會,有如醍醐灌頂,直至如醉如癡,這便是“講”的魅力所在。通過精要講解,再現文本情景,最大限度的縮小學生與文本以及文中人物之間的情感差距、心理差距,以強化閱讀教學效果。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和持久的。引導學生讀書,讀古代文化典籍,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引導他們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進而汲取全人類的文化精華,使其心靈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潤。而這一切,又必然會作用于學生作文的深厚內涵。作為語文教師,肩負的職責,就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學生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功能,通過優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尊崇的主流價值觀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而最終能夠文如其人,或者人如其文。因為只有人品的提升才能有文章品位的提高。
不得不說,在作文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遵命寫作,是一項任務,是訓練系列中的一個環節。教師為了應試有很強硬的理由,學生則有太多的無奈,寫作也不是一種內在需要。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需交還學生作文的自主權,讓他們真正喜歡作文,由要我寫變成我要寫,從作文中體會寫作的樂趣與快感。首先是寫作時間和作文形式的自由。每個人的寫作沖動不是恒定不變的,有些東西稍縱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會學生捕捉這些不期而遇的真實感受,隨筆、日記、讀書筆記等都應是學生練習的常用形式,或洋洋灑灑,或三言兩語,興之所至,揮灑即就。其次,要保障學生在寫作空間上的自由。教師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去透視生活,觀察事物,不囿居于校園和家庭,鼓勵學生關注社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用自己的心靈觀照現實生活。對現實做出真善美、假惡丑的判斷。惟有如此,學生才能體會到一種自由和快樂,憑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圍的事物,信心十足地傳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事物的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