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美
摘 要:小學數學游戲式教學,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打動學生的心靈,使課堂形成良好的氣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突破難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游戲教學;教學效果
數學課的內容有的比較抽象,小學生活潑好動,學起來常會感到枯燥無味,尤其是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的,而無意注意又受興趣的影響。在數學課堂上直觀、形象及色彩鮮明的具體事物和圖片,都能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所以說,將數學游戲引入到小學教學中去是很有必要的。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為游戲教學在現代的成熟以及在當代最終形成一種教學模式奠定了堅實、可靠、科學的基礎。皮亞杰根據他對兒童思維機制和結構的大量實驗研究,把兒童思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在前運算階段,兒童年齡在2~7歲,表象和形象思維出現。在已有發展的基礎上,各種感覺運動圖式開始內化成為表象或形象圖式。特別是由于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促使兒童日益頻繁地使用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兒童憑借這種表象思維進行各種象征性的活動或游戲、延緩性模仿以及繪畫活動等。這時對兒童進行的數學教育,應當通過游戲、觀察、講故事等形象性強的活動來進行,使兒童逐步形成重量、容量、速度、時間、數量等初步的科學概念。可見,在幼兒園階段以及小學低年級階段,把游戲與教學結合起來,特別有利于小學生抽象符號的學習,有利于幼小銜接。所以說,從兒童心理的發展上來說,在小學中采用游戲教學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1游戲教學法應用原則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游戲教學法主要應該采用以下幾項原則:價值性、全員參與性和遷移性。
1.1價值性
在選取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游戲的價值性,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數學知識,還要能從游戲中獲得啟發和激勵。
1.2全員參與性
有的老師在運用游戲法時經常忽視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全員參與性,設定一個游戲,往往只讓幾同學參與,其他的同學成為觀眾或者陪襯,這不僅不會發揮游戲法的優勢,還會浪費課堂時間,降低課堂效率。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游戲法,教師應該堅持全員參與這一原則,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某一游戲,在每一小組中設定專門的裁判員,對他們進行打分,最后做評比,只有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課堂效率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
1.3遷移性
教師在采用游戲教學法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游戲法只是一種教學形式,這一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教師只采用了比較新穎的形式,而沒有把形式最終轉移到內容上,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積極性提高了,但是卻沒有掌握只是,這也是不可行的,所以遷移性,也是教師應該掌握一個基本原則。
2經典益智類游戲的運用
益智類游戲(Puzzle Game,PUZ或稱PZG)是最早出現的游戲類型之一,這類游戲不需要強烈的聲光效果,但側重于玩家的思考與邏輯判斷,按玩家的思路來實現游戲設置的目標。
《連連看》在2008年推出一款與數學相結合的益智類游戲——《數學連連看》。它的成功之處在于該游戲具有連連看的游戲性和數學的教育性。游戲規則及其特色具體分析如下:
(1)數學連連看繼承了連連看游戲的特性,同時也擁有自己的特色,即把算式計算和游戲結合起來。如果是純粹的算式計算每個人都會感到頭疼,但是在游戲中進行算式計算卻容易讓玩家接受,游戲的規則是玩家必須遵守的,這樣玩家在游戲中就會很自然地接受算式計算,而且在緊張的游戲氣氛中會提高玩家的計算能力,這樣數學連連看不僅可以鍛煉玩家的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他們的速算能力。
(2)數學連連看的難度設置具有層級性,各個年級的學生都可以玩。而且它的層級是依據數學知識的難易程度來設定的,這一點使它既具有普通連連看的游戲性又具有知識的延伸性。難度設置的層級性使數學連連看贏得了很多玩家,人人都可以玩,只不過能玩的層級不一樣;隨著層級的增高,積分獎勵也隨之增加,可以使玩家有很足的動力玩下去。
3精心設計課前游戲
數學課的導入在很多情況下都會采用復習導入,這是因為數學中的新知識與舊知識或多或少的聯系,復習一下,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梳理、鞏固。不過,當這樣的形式出現次數過多,不光是學生,就是老師本身也覺得枯燥,沒有興趣。如果能將復習的內容設計在游戲中,學生邊玩邊復習,效果肯定會不錯。我在上“十幾減8、7、6”時,先復習“十幾減9”的算式計算,我讓學生準備好的算式卡片拿出來擺好,背面在上,兩人一組玩“石頭、剪刀、布”游戲,贏的翻卡片,并計算,比比誰翻得多,算得多,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調動起來。原來愛偷懶的同學都動起來了,平時開小差的同學也認真多了。不僅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可謂一舉多得。
4角色扮演類游戲運用
角色扮演類游戲(Role Playing Games,RPG)是玩家負責扮演一個或數個角色,而且角色會像真實人物那樣不斷成長,玩家在游戲中可以擁有無限想象的發揮空間。角色扮演類游戲的故事情節非常關鍵,合理的故事情節能夠吸引玩家投入到游戲中。如前所述,數學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因此如果能把數學知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讓玩家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體驗數學知識的用處,這不失為游戲與數學知識融合的一條不錯的途徑。角色扮演類游戲能使玩家較好地沉浸在游戲之中,有趣的數學知識又增加了游戲的可玩性和教育性。
目前角色扮演類游戲與數學的結合大都出現在大型的游戲中,在小型的游戲中比較少見。現在的《奧卓爾游戲化學習軟件之小學數學》就是典型的角色扮演類的數學游戲,每個知識點對應一個游戲情境。當然游戲的交互設計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但是這個游戲畢竟是角色扮演類游戲與數學結合的一次嘗試,為我們進行小學數學的游戲教學提供了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小學生喜歡玩游戲,所以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也把游戲引進了課堂,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鄧友超.“教學如游戲”論綱[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
[2]周建平.游戲教學觀論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