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華
摘 要:初中生物是一門以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體為研究對象,與我們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科。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生物教師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為主要目標,創設不同方式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具備濃厚的觀察興趣,明確觀察目的,制定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充分發揮教師為輔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從而提高生物實驗課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初中生物教師必須結合新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構建開放式教學創新的教學思路,逐步實現分層教學注重學生差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初中生物課程這門實驗性學科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與人類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然而在現實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對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沒有教師耐心細致地指導,致使學生在談到個人的觀察結果時,吞吞吐吐說不出幾點來,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觀察結果,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必須進行指導。初中生物教師承擔著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重任,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創新,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構建適合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體系,提高初中生物課程的教學效率。下面我就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談一談自己的經驗。
一、設計觀察內容,明確觀察的重要性
沒有內容的觀察,缺乏說服力。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生動的感性認識形式,它往往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并在思維的參與下進行的。在觀察時,必須對觀察者預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務,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生物就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生物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名人效應來教育學生認識觀察的重要性。如: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門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觀察、觀察、再觀察”的名句來強調觀察對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也曾經說過:“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他們進行精細觀察道德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也正是由于達爾文注意觀察,才發現了物種的起源、生物的變異性、遺傳性、生存斗爭等生物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就被喻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他通過細心觀察寫出了一部不朽的世界科學經典《昆蟲記》,里面就詳細描述了許多昆蟲的活動規律和生活習性。用這些名人的例子教育學生,不僅讓他們知道觀察的重要性,還能激發他們觀察的主動性,為今后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
二、確定觀察目標,發現觀察的規律性
目標明確、條理清晰,才有利于學生發現觀察的規律,提高觀察能力。教師在布置給學生觀察任務時,一定要明確地告訴學生觀察的目的,以此來培養學生在觀察前先明確觀察目的的良好習慣。如果觀察目的不明確,那觀察對象就模糊,觀察就成了漫無目的的觀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況且初中生由于年齡小,其行動往往隨興趣而定,觀察時容易被無關的內容所吸引。在觀察時,必須對觀察者預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務,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如:在觀察血涂片時,要求學生要觀察到紅細胞及白細胞,強調注意細胞的大小、形態、有無細胞核,顏色有什么不同,能否看到血小板等。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花和解剖花的時候,先要讓學生觀察桃花與水稻花,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以下問題:為何在桃花綻放的時候會有很多蜜蜂來授粉呢?為何在水稻花綻放的時候卻很少看見有蜜蜂來授粉呢?教師的提問為學生了解蟲媒花和風媒花的不同特點提供了依據。緊接著教師指導學生解剖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花,讓學生認真觀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桃花的蜜腺,搞清楚花蜜是如何產生的。而學生在觀察水稻花的時候卻沒有發現這種蜜腺,從而讓學生明白了風媒花和蟲媒花的不同特點,最終使學生搞清楚了這兩種花的本質屬性。因此說每一次觀察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確、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最關鍵的現象上,這樣才能看到所要觀察的內容,找出規律、得出結論,久而久之,學生的觀察力就會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細心觀察生活,培養觀察的主動性
以生活為媒介的觀察,更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習慣具有很大的定向作用,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人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就是這個道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生物現象隨處可見,比如說:為什么子女和父母長得相似;魚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而龜卻既能生活于水中又能生活在陸地上;什么樹在冬天到來時還不落葉;我們吃的藕是根還是莖等等。比如說:對比觀察,通過對比觀察來發現兩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讓學生迅速捕捉事物間的個性和共性,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按順序觀察,觀察時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要確定重點,分清主次,進行有序觀察。一般是遵循由外到內,由上到下,由前到后,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全面觀察;觀察時做記錄,人很容易遺忘,所以觀察時隨時要把觀察到的數據記錄下來待觀察完后進行整理,以備寫觀察分析報告使用。教師如果在平常的生物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這些生活中有趣的生物現象,養成愛觀察、愛思考的習慣,那學生的觀察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總之,在初中生物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僅有利于提高生物課的教育教學質量,更有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于教師而言,應把觀察能力的訓練落實到教材中每一章節、每個實驗中去,讓學生恰當運用觀察,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在觀察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