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航
[摘要]化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化學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思考、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在合作交流與探究中去解決問題。如此,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化學教學 創新思維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206-01
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國家的教育部門對我國的教育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體現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這個越來越倡導創新能力的時代,在化學的教學中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化學起源于實驗又依賴于實驗,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但是,化學這一學科也有很多知識是需要記憶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側重,不可與其他學科一樣,要做到推陳出新。
一、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
厚積而薄發,有豐富的知識的累積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的涌現。學生積累的知識越豐富,產生的靈感會越多。知識積累是靈感產生的基礎,是思維靈活與廣泛的前提。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的產生離不開他對已知元素的豐富積累;波義耳的“酸堿指示劑”也離不開他對已知酸堿鹽性質的認識。所有這些成果的產生都是以豐富的知識累積為前提的。化學這門學科離不開實驗,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謹記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有廣泛的積累,無論是所見、所聞抑或是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都是學生獲取靈感的源泉。如在化學教材中有關物質的用途等學科內容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自主去總結探索。對學生的親身實踐教師應該適時給予鼓勵,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章后小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知識點,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等方式將知識串聯成一張知識網。那么知識就會變得更加有序,也易于理解記憶。如此堅持下去,學生會自覺的形成知識積累,他們的知識積累也會變得更加豐富。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離不開課上及課下的學習與探索。學生有效利用課上時間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學習,研究教材中提及的知識,這樣主動探索比被動接受更能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拓展。在課堂上學生思維的拓展離不開學生細心的觀察。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無論是反應之前、反應中還是反應后,學生都應該細心地觀察物質的變化。如在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無機離子的實驗中,通常要經過兩個過程,一是顯色過程,二是測量過程。為了使測定結果有較高靈敏度和準確度,必須選擇合適的顯色條件和測量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入射波長,顯色劑用量,有色溶液穩定性,溶液酸度干擾的排除。學生在課上不應該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實驗的全程都需要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同時,在化學課堂上對學生滲透實踐與探究思想的教育及方法的指導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大有裨益。
在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的關系,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解法,學會一題多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為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講出自己的不同的見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快樂地接受新知識,感受同學們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尤其注意教師角色的適時轉換。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者,同時也是組織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更加重要,如此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舉一隅而已三隅反”。同時,學生還應該學會提出問題,如此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樹立信心,克服一切障礙。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樹立較好的思維品質。讓學生愛動腦去思考,敢于迎難而上。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使學生學會學習,愛上學習。
三、樹立具有創新型榜樣
這是一個榜樣輩出的時代,榜樣的作用是難以替代的。各種各樣的榜樣,在不知不覺中會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坐標。教師的創新性思維對學生會有重要影響,教師從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榜樣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同學,無論是何種角色,榜樣的力量都是無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四、結語
創新意識引領創新性實踐。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才能夠及時地抓住機會,啟動自身的創新思維,獲得創新成果。良好的環境更有助于創新意識的實現,良好的家庭環境及學習環境都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在學校,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互助互愛,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自由發展。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在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里,學生更加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敢于推陳出新、標新立異。
【參考文獻】
[1]杭國英.論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研究, 2008(10).
[2]王曉安.如何在高職院校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科技資訊,2013(34).
[3]劉麗莎.淺談高職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10(13).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