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莎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了情境教學的含義和意義,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創設物理情境的若干方法,期望通過這些有趣的情境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好物理,愛上物理,從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情境教學;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362-01
《教育大辭典》中對情境教學有如下解釋,情境教學是指“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起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王大根認為,“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可見,物理情境教學就是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制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趣味情境,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好物理,愛上物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物理情境教學的意義
1、心理學研究認為,真正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學生的興趣源于具體的物理情境。這種情境是無形的“情”于有形的“境”的有機融合,創設物理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情境中來,誘發并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通過創設物理情境改變課堂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物理情境能加強對物理知識的記憶。一個恰當的情境就是一幅立體的圖畫,一幅包含多個物理知識點的圖畫。這樣的情境能調動學生的口、耳、眼、大腦積極地去感知、去體驗,并較好的建構知識網絡。當這些知識源于體驗而獲得時,則極大地加強了對知識的記憶力度。
二、物理情境教學實施策略
1、創設生活情境。新課標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世界。教師要創設情境讓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知道物理是有用的。例如:學習“密度的應用”時,老師可以拿一枚戒指,讓學生辨別是什么金屬做的。學生的答案都是猜測的。教師可以提示用密度解決問題,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測量,最后測出戒指密度,知道是什么金屬制作的。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單子元件組裝電子門鈴、制作潛望鏡等。學生在動手動腦中,認識了學習物理的重要性,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興趣,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2、創設多媒體情境。在物理學習中,由于無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論,學生很容易對物理產生一種畏懼心理,這會嚴重阻礙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如果應用多媒體技術,就能夠直觀、形象地解釋一些物理現象和規律,化抽象為形象。如在"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恒"的教學中,教師采用錄像手段輔助,可以展示火力發電廠的生產全過程,對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再轉化為機械能,最后轉化為電能這個過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錄像畫面變化快,用較短的時間可以介紹柴油機,核電站及太陽能的利用,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增進了學生的實際知識,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3、創設問題情境。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曾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因此,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批判精神,敢于質疑,重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例如:講杠桿時,創設如下教學情境:根據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我獨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樣重的大石頭撬起嗎?這時學生會回答"能",那就請個同學模擬一下教師用硬棒撬動大石頭的情境。然后再問:老師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來呢?這時學生就會產生很大的疑慮,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這時要肯定地告訴學生:只要條件許可,一定能。學生就會想:這個條件是什么呢?這時再引入課題:杠桿。
4、創設討論情境。教學中,教師給定問題,組織學生創設討論情境,學生自主探索、發現、討論,允許并鼓勵不同的見解。由老師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判定見解的優劣正誤。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了發散思維。例如:在學習“伏安法測電阻”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只有電壓表或電流表,怎樣測未知阻值的電阻阻值?學生通過課上和課下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交流綜合設計出了八種測電阻的方案,無論在掌握知識上還是提高技能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創設實驗情境。物理是一門以實驗、觀察、歸納為基礎的學科。由于中學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從眾心理,因此設計實驗情境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實驗探究親身體驗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發生過程,以培養學生的物理思想和科學的物理方法。如:在講授慣性時,我用生雞蛋代替鋼球置于硬紙片上,將慣性演示儀換成裝有紙的玻璃杯,然后一手扶著杯子,一手迅速地抽去紙片,在我抽去紙片的一剎那,我發現同學們都為雞蛋的命運而擔憂,當雞蛋安全地落在玻璃杯里時,大家如釋重擔地呼出一口氣,同時感到慣性現象實在有趣。
三、結束語
總之,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學內容為基本出發點,合理創設物理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深入分析物理問題,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物理思維方法和物理建模能力。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有效性,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 許亞英. 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問題[J]. 物理教師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