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勇軍
摘 要:世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不盡相同的的,為了順應新課程關于探求新型教學模式的趨勢,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因此,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要重視因材施教,倡導分層次教學,完善初中教學活動,以提高初中數學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指導思想;必要性;實施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179-01
分層教學源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原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在《教育與發(fā)展》中提出:使包括后進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分層教學"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促進包括后進生在內所有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措施。現在新課程標準理念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中小學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同一班級里學生的思維品質、知識、能力差異的現象也越來越突出。針對以上問題,結合現代初中生的特點及教育工作特點,談談關于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幾點感受。ttp://www.xzbu.com/9/view-5
一、分層次教學的定義和指導思想
所謂分層次教學就是從實際出發(fā),將一個班的學生按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學習風格、個性特長等分為幾個層次,老師給予具體的有效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全面、自由、優(yōu)化的發(fā)展。分層次教學具備重視差異,區(qū)別對待,真正直面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是素質教育向全體學生提出的共性要求。 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而學生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學也應有一定的差異。
二、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必要性分析
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讓每一位學生的教學機會得以平等。新課程標準肯定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自我提升成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然而,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平行分班的模式仍然是主流的教學模式。在一個班級中,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興趣,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也有著各不相同的學習方法與數學基礎水平。學生的學習動機不盡相同,思考能力不太一致。參差不齊的學習水平以及較大的班容量,并沒有影響教師的教學方法。大部分教師仍然利用中等學生水平進行授課。在長期的教學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數學學習追求得不到滿足,學困生跟不上教師的步伐,最終導致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整體下降。在這樣的初中數學教學現狀下,分層教學的實施是很有必要的。
三、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施分析
1、學生分層。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前提。在班級中,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和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分層,也就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下,結合各種測試手段,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和學習態(tài)度等,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 A.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成績優(yōu)秀;B.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C.知識基礎、水平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
2、備課分層。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和大綱的要求,以及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對各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A層學生要求在B層次的基礎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有良好的數學素質;B層學生要求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C層學生要求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方法。 我們大多時間在集體備課,有針對性,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
3、提問分層。課堂教學中應采用: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彈性教學。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A層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yōu)待C層的學生,適中的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B層學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
4、測試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那么測試的標準也就不能一概而論,老師在進行試題設計時,要通過不同的標準去測試每個學生,要把試題分成基礎題、提高題、綜合題,讓每份試題中基礎題占70%,提高題占20%,綜合題占10%,以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fā)揮。
5、評價分層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評價不只是放假前填寫的一紙評語,而是平時教學中或課后的一個微笑、一句贊揚、一個鼓勵的動作。不同的評價會取得同樣的效果,就是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對C層常表揚,不斷發(fā)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培養(yǎng)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B層的學生采取激勵制評價。 而對A層的學生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
四、結束語
分層次教學考慮到學生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他們在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客觀差異,從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的一種方法,目的是為了達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在力量并在學習中通過努力奮斗而達到最佳狀態(tài),達到共同進步的教學方法。但是分層教學法的實施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工作量較更大,需要教師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求實、創(chuàng)新的工作作風。面對學生“參差不齊”的實際水平,在初中學數學教學中正確地運用“分層教學”,可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明確、自覺性更強、興趣更濃厚,達到縮小兩極分化,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分層次教學是一種新的操作難度大的工作,有待在今后的實踐中探討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