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炯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化學作為一門重要學科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存在不少問題,如何切實實現化學的教學目標呢?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關鍵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化學;興趣教學;科學精神;實驗教學
初中化學的教學一直具有難度這是眾所周知的,例如學生對于眾多化學公式和原理容易產生混淆;化學的學習比較抽象,學生理解上有難度,尤其是關于金屬化學物等學生不了解的陌生東西;化學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性分析能力,但是初中階段學生以感性思維為主導等。面對這些教學阻礙,我認為應該通過以下三種教學方法著手克服。
一、興趣能有效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當前初中學生對于化學學習普遍感到枯燥,上課容易走神,雖然初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但還是比較弱,做事的目標性不夠持久,對化學學習往往三分鐘熱度,難以堅持下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化學本身的學科問題也有教師與學生方面的問題。那么如何實施興趣教學呢?
第一,考慮到化學與學生的接受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我認為教師應多開展形象教學。初中階段學生以形象思維方式為主導,抽象思維能力很弱,處于起始階段。學生習慣于對具體的事物進行學習,而化學是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實質性探究,雖然一些化學反應原理比較形象但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還是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在上課的時候容易被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物所吸引而轉移注意力。教師應該僅僅抓住學生的思維特征,采取形象的事物教學,或者為學生播放化學實驗視頻,通過直觀的視覺沖擊,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初中階段,很多學校以學生的升學率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自己為中心。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下學生被動學習,完全沒有自主性,更別提發現化學學習的樂趣了。我認為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路和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和接受為具體的教學依據,隨時變更設計好的教學計劃,實現靈活教學,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積極思考。例如,教師在課堂伊始可以采取啟發式的問題教學,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喚醒其好奇心,充分發揮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三,興趣的建立可以從化學與實踐的結合入手,豐富課堂形式。利用學生的生活與實踐經驗作為化學學習的基礎和背景,增加知識的趣味性。一方面,實踐可以是在課堂上開展,在學習新的化學成分或者物質時,教師結合該化學物質在化工或者工廠、生活中的應用范圍來引起學生的關注。另一方面,實踐活動可以是每個學期學校定期組織學生的到正規化工廠就行參觀,發現化學領域的廣闊性,激發學生的探求心理,從而建立起學習的興趣。總之,興趣的建立是為了讓學生自主獨立地學習化學知識,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從而為化學教學鋪好道路。
二、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使其形成正確的認知
無論是實驗還是日常生活中要對于化學物質之間的反應和注意事項有深入的把握,建立安全意識。化學本身就是一門科學,在起始階段就要建立科學的學習和實驗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避免利用知識傷害自己與他人。初中階段學生乍一接觸化學會具有深入探究甚至自己動手的沖動,但是由于實驗設備和項目的局限,以及學生傾向于一些比較刺激好玩的實驗內容,可能會自己在家搜集材料自主實驗,甚至把一些化學物質帶到課堂上來,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產生安全隱患。由此可見,科學精神的建立非常重要。
第一,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學生灌輸科學使用化學物質的意識。例如,每學習一種新的化學物質時,教師應該給出警示,不可與哪種物質放在一起,以及化學物質與氣體的存放方法都要詳細說明,這是保證學生實驗和人身安全的必然要求。
第二,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歷史上發生的危險化學事件講述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對于安全問題引起充分的重視。學生往往對于奇聞軼事比較感興趣,通過嚴肅、嚴重的事故過程,使學生在心理上徹底遠離危險的行為。
第三,化學教學中科學精神的形成除了安全意識,還有一些化學試劑和試管、燒杯、酒精燈等的使用方法要規范,動作一定要到位。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采取實物教學,通過親自的行為示范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說明動作的標準與否與實驗結果的關系。或者采取立體的視頻教學,通過直觀的視頻講解和演示加深學生的印象。
第四,化學研究工作者必須具備堅持不懈的研究精神,這需要在初中階段就培養其科學研究的重要品質。在具體實驗操作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怕失敗,多做多思考,養成好的化學實驗習慣。總之,化學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具有內在的科學精神,為今后的專業素質奠定基礎。
三、實驗教學是初中化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實際的動手過程中能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促進其自主轉化理論知識,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但是當前學校對于實驗并不重視,一方面因為實驗課見效慢,對學生的成績影響小,學校也擔心實驗耽誤教學進程。另一方面,學校過于看重實驗器材,生怕學生損害實驗設備造成損失。因此一個學期開展一到兩節實驗課,學生沒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化學實驗成了背實驗、抄實驗,卻沒有實際的操作,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很差,養成思維的惰性,遇到實驗題就懶得去做。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呢?
第一,學校應該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撐下,改變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多開展實驗課,開放實驗室,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負責。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一些驗證性小實驗,打破實驗的畏懼心理。
第二,應該多讓學生親自去做,而不是遇到實驗就背流程和公式,學生沒有形象化的演示和操作,一切理論都停留在口頭,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是并沒有得到發展。另外做實驗不要為了簡單就只選擇一些驗證性實驗,導致學生照搬實驗,沒有主體思維的參與。教師充分利用教材和課外的探究性實驗資源,學生自主查找資料,準備實驗材料,完成創新性實驗內容,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總之,實驗的設置必須能夠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融合,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進行深度的挖掘。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詳細論述,我們發現初中化學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其綜合能力的發展,這是時代發展對化學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