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靜
【摘 要】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大多數都是教師自行準備孩子們喜歡的材料或玩耍的東西來創設半開放式的區域活動。為何不讓大班孩子自行收集和整理材料,自主創設出與之相應的游戲區呢?本文就如何引導大班兒童自主創設區域游戲談談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大班兒童 自主 區域游戲 策略
一、引導幼兒主動思考,成為創設環境的主人
(一)問題解決法——引導幼兒積極思考
在剛開學創設班級環境的準備中,一位熱心的家長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醫藥盒子和瓶子。在一次晨間談話活動時,引來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接著,我就告訴他們:我們班上有那么多的藥盒子和瓶子,該放什么地方?孩子們開始熱心地討論開了:“把盒子放醫生阿姨那里去。”“不行,那些都是空的盒子,里面是沒有藥的。”“放到我們班上,可以當裝飾品。”“我們可以開醫院,然后把這些放到醫院去!”孩子們,你們幫我想到了這么多辦法,真好!
(二)分組討論法——引導幼兒主動思考
引導幼兒分組討論,最后決定在班級里增開一家“醫院”。在班上哪個地方開呢?幼兒進行分組討論,有的說把“醫院”開在小吃旁,有的就不同意,說那樣不衛生;有的說把“醫院”開在“建筑隊”旁邊;有的說把“醫院”設在寢室里;有的說把“醫院”開在過道上,但是馬上就被否決了,因為沒有柜子擺放游戲材料……通過激烈的爭論,最后決定把“醫院”開在“建筑隊”旁邊。
二、鼓勵幼兒主動參與,成為創設環境的參與者
(一)模仿法——讓幼兒主動參與
醫院大家都去過,但是該怎樣開展,班上的小朋友們還是一頭霧水,于是讓大家去了解收集資料,看看醫院是怎樣的。在接受了這個新奇的任務后,孩子們整天都在議論醫院有些什么,當我走近想故意偷聽的時候,他們還不說了。呵呵,看來這些孩子們真的是長大了,不想讓我操心呢!很快,就有孩子拿了關于醫院的一些照片,其他孩子看到誰拿個什么,第二天都效仿,拿來很多同樣的圖片。我想,如果讓他們就這樣模仿收集,找到的資料就太單一。
(二)問診法——讓幼兒深入參與
于是我故意地提問,引發幼兒參與:“小朋友們,你們想一想,你們去醫院都做了什么,看見什么?”“老師,我看見醫院的叔叔阿姨都穿白色的衣服。”“我還知道看病要掛號,然后找到醫生看病。”“上次我生病去醫院要檢查,抽血、輸液、打針。”“我生病去醫院吃的是中藥,那藥不好吃,苦的。”“醫生叔叔要摸手,用聽診器聽。”……然后我再次發問:那我們班級的“醫院”該干些什么呢?大家又開始積極思考和討論起來。這時,我幫助孩子記錄和整理著討論的結果,然后適時拋出話題深入討論,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其中。
(三)匯總法——讓幼兒主動梳理
最后幼兒總結出有西醫和中醫,我們班級就開設“中西醫結合醫院”,然后分組開始收集關于西醫和中醫的相關材料。
三、吸引幼兒自主設計活動區的整體布局,成為創設環境的設計者
(一)吸引法——讓幼兒來設計并歸類
當孩子們將收集到的各種材料堆放在一起時,我們沒有誰去告訴他們該怎樣,只是在各種活動中,不斷暗示幼兒“物品歸類的竅門”。我們讓幼兒看一些幼兒園的圖片:我們的書包里要歸類放物品;我們書架上的書籍要歸類放;我們戶外游戲材料要歸類;玩具歸類擺放;衣帽間收拾很干凈整潔……了解大小不同物品的擺放方式。我們讓幼兒參觀其他班上的空間利用:怎樣在一個角落歸類放置很多物品。我們引導孩子看建筑師設計和裝修房屋,讓他們感受到怎樣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自發的語言和行為就出現了:“我們這里就是不好看!”“我們收集了這么多的醫用材料,該怎么弄才好看呢?”“我覺得我們應該做些架子或者柜子把我們的盒子收起來。”……孩子們開始邊說邊嘗試做:有的將小盒子擺放在一起,有的把瓶子放一起,有的把醫用器材放一起……我看到有幾個小朋友在合力抬小床,問他們干什么用,他們說:“這里是醫院輸液打針的。”我說:“不錯的主意,干吧!”我又提議:“中醫的材料和西醫的材料要分開擺放。”那一天,我們足足忙活到吃中午飯,教室里外都像是垃圾場一樣混亂,但是孩子們感到特別快樂,也發現了很多趣事。因為之前收集了很多紙盒,幼兒就開始用大紙盒當收納箱,把中藥藥材分開擺放,還出現了材料太多放不了的情況。大家想在墻上掛箱子,說:“做吊柜,像廚房一樣……”玩著玩著,大家看到小伙伴渾身是紙屑和膠布的樣子,“呵呵”地笑著,真開心!
(二)規則法——讓幼兒主動設計并實踐
初步的材料分類、放置和區角布置以后,我問:“現在怎么玩呢?”由于在搬運中大家了解、熟悉了材料的特性,幼兒都大膽地說出自己五花八門的設想,醫院是怎樣玩的,流程是怎樣的,游戲規則又是什么……我請想到的孩子馬上到前面給大家演一演、講一講,很多孩子都高高地舉起手搶著來說……在示范和討論中,孩子們的思維打開了,制定了游戲規則之后,又開始進行嘗試。
四、讓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環境創設的主導者
(一)觀察法——讓幼兒發現問題
隨著游戲的不斷變化和深入,我有時扮演病人到“醫院”看病,在看病的過程中,“醫生”又要掛號、打針、拿藥……“病人”就排了很長的隊,有時候我還故意插隊,讓孩子們過來指責我,讓他們發現,“醫院”的秩序很亂,“醫生”打針去了,就沒有看病的,“病人”不知道在哪兒拿藥,不知道哪個是“醫生”,西藥和中藥放在一起,不知道怎樣服用……于是我就對他們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認識到,“醫院”的每個部門應該派專門的監管人員來負責,還要規定每個監管人員都應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了解自己的工作是怎樣開展的。
(二)討論法——讓幼兒解決問題
引導幼兒自發討論游戲玩耍的辦法,例如:規則和要求、空間利用率、擺放的位置。于是他們又再次討論,把“醫院”的人員進行分配,還分了一些“部門”出來。例如:醫生、護士、掛號區、看病區、打針輸液去、西藥房、中藥房、體檢區……他們自發商量:我負責什么,你負責什么;哪些區規定幾個人,每個區的人該做些什么工作……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還總結出:每個區不能每次進去很多人,在玩游戲前需要到“醫院院長”那里領取工作牌,再進游戲區玩耍。幼兒對于有些材料分類還不清楚,于是又在材料上粘貼標記,從而在取放材料的時候更清楚明白地分類。
五、在創設環境過程中學會運用所學到的本領
(一)分享交流法——讓幼兒獲得的能力在游戲中得到延伸
在這次游戲環境創設過程中,孩子們學到了不少,因為這是孩子們第一次自主的設計和安排,他們體驗到最大的成功和滿足。后來,我們將這個活動進行了延伸。比如:學會分享和交流;嘗試在家里運用這些本領,管理好自己的玩具和整理小房間……大家在分享時,有的說:“我現在每天晚上都要幫媽媽收拾整理衣服,因為這樣好玩。”有的說:“我幫助家里收拾鞋柜,我的鞋放1層,媽媽的鞋要放2層,爸爸的鞋放1層。”有的說:“班上其他游戲區的材料都可以像醫院一樣分類擺放,這樣哪個朋友去耍,都知道材料咋個收拾,不是亂的。”有的小朋友還說自己在小區里教小伙伴們玩游戲……看到幼兒很自豪地講述自己的經歷,看到幼兒臉上面帶微笑地和朋友交流,看到幼兒通過這次活動長大了,我心里很高興。
(二)展示法——讓幼兒獲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運用
通過這個活動,家長也反映大多孩子學會自己歸類放東西了,有的能布置和收拾好自己的小房間,家里的玩具比從前擺放得更好了;有的家長告訴我:“有次去超市說買點吃的,兒子竟然說‘我們應該寫下要買的東西,節約時間,還可以買不同類,而且不會忘記’……”孩子們終于進步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2001.
[2]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2012.
[3]屠美如.向瑞吉歐學什么——《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