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利娟
摘 要:蒙古族的傳統醫學又稱蒙醫學,培育合格的蒙醫藥人才是蒙醫教育的目標。合格的蒙醫人才不僅包含專業素養,也包含思想政治的認知。因此,如何對蒙醫專業學生進行符合民族特點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注的焦點。本文從蒙醫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出發,探討蒙醫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徑,為蒙醫教育的發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蒙醫文化;醫學道德;精神價值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C-0024-02
蒙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蒙古民族優秀的物質文化成果。傳承蒙醫學是蒙醫教育的重中之重。蒙醫學發展的重要方面是蒙醫學人才的發展。所以,作為高等教育的蒙醫學教育必須全方位開展,不僅重視醫學學科的進步,也要重視蒙醫學生的培養。合格的蒙醫藥人才是傳承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發展民族醫藥事業的最好途徑。
合格的蒙醫人才不僅包含專業素養培育,也包含思想道德認知的進步。所以,關注蒙古族醫學生的思想狀況、道德觀念、價值認知和心理成長應是教育工作的重心。作為以蒙古族醫學生為對象的思政教育必須從蒙醫學生的特殊性出發,積極探索符合蒙古族醫學生思政教育實際的獨特路徑。
一、蒙醫專業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特點
(一)強烈的民族性、文化性
思政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蒙古族醫學生的思政教育離不開蒙古族醫學生的民族特點。蒙古族醫學生長期生活在民族地區,其家庭教育及以往的學校教育主要是在民族教育的環境下完成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是蒙古族醫學生最突出的特點。蒙醫藥學蘊含深厚的蒙醫文化,在蒙醫歷史的傳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醫文化以蒙醫傳統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民俗禁忌、心理指向等形式展現。優秀的蒙古族文化傳統造就了特有的蒙古族民族心理。大學階段的思政教育必須充分尊重其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點。
從文化認同的角度而言,蒙古族醫學生存在著“文化適應”的問題。思政教育要鼓勵蒙古族醫學生認識城市文化,以便他們在大學生活中遭遇城市文化時能夠減少壓力。
對蒙古族醫學生而言,文化自覺的意識和能力直接決定其文化價值觀念的養成。文化自覺是主體人對多樣性文明的理性認知態度,體現了文化的融合意識、接受意識。思政工作者要鼓勵學生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培養他們在新文化環境下的接受意識,并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調節和適應。
(二)專業特性
思政教育不是獨立存在的,思政教育要充分考察專業學習的特點。不同的專業學習有其特殊的專業思維模式。對蒙醫專業學生而言,專業性尤為突出。蒙醫學講求整體、宏觀地看待生命機體,強調人與自然的聯系。整體性是蒙醫施治的基本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共通性給思政教育提供了思想前提。
再比如辨證施治的理論,辯證的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認知方式。蒙醫的治療方式和藥物運用崇尚天然、綠色,這也和我們當下的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一致。蒙醫學的許多治療方法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工具。可見,蒙醫學的實踐性非常強,思政教育也應該從實踐出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總結以上認識,思政教育不僅具有本身的特點,也立足蒙醫專業的特殊性,在兩者的共性中找到提高蒙醫專業思政教育效果的現實路徑。
(三)醫學道德的特點
蒙醫學是醫學的一種形式。蒙醫學符合醫學道德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和醫學道德教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蒙醫專業的思政教育又具有蒙古族醫學歷史的特點。思政教育首先要把握好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尺度,從醫者仁術的角度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立足點,從求真求善的角度建立共同的價值觀。
二、改進蒙醫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一)引導蒙醫專業大學生適應新的文化環境
蒙醫專業的思政教育首先具有蒙古民族的特點,受到蒙古民族文化的影響,思政教育首先要考慮蒙古族文化的適應性,同時注重蒙古族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
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建立蒙古族文化意識和馬克思主義觀點的聯系。拉近思政教育和同學認知的距離。
從關心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蒙古族同學進入大學后面臨著漢語語言能力不高、溝通能力差的問題,學習壓力加大,所以要把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與思想問題放在一起。
充分了解蒙古民族文化,拉近與蒙古族學生的心理距離。蒙古族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來到大學之后,他們對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地位更為敏感,民族文化恰是開啟他們心靈的鑰匙。思政工作者要通過民族文化建立與蒙古族同學的心理橋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接納與信賴,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蒙古族的文化形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漢文化一起相互融合、影響而又各自獨立,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有很多極富教育意義的民諺、民歌、民間故事、傳說等,對蒙古族學生影響深遠,思政工作者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典型的民俗文化,進行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通過這樣的方式,蒙古族學生才容易接受,現實中更容易踐行。
(二)充分發揮蒙醫學的精神價值
蒙醫不僅是蒙古族的物質資源,也是蒙古族的重要精神財富。蒙醫學對醫學的卓越貢獻增強了蒙醫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獨特的民族心理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尊重其民族觀念,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培養蒙古族大學生的大局觀、全局意識。再者,充分利用蒙醫學生對蒙醫學繁榮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積極引導學生獻身蒙醫研究,繁榮民族醫學,從而積極為社會做貢獻。
三、轉變醫療理念
在現代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新形勢下,新型醫學模式對蒙醫專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國一位資深醫學教育家指出:醫學模式已開始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新的醫學模式的轉變使一些新型的醫學學科產生,諸如社會醫學、行為醫學、醫學心理學等。新型醫學學科的產生使醫學的服務對象、手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單一的診治轉變為預防、診療、康復、保健四位一體。順應這一變化,合格的醫生應該是既醫病又醫人。為了適應這一新的醫學模式,蒙醫專業學生除了要廣泛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學習哲學、法學、藝術、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以便今后更好地履行神圣職責。現代的蒙醫教育要適應這種醫學模式的轉變,多方面、多渠道灌輸各種知識,培養出適應現代醫學技術手段和醫學理念的合格人才。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大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新理念、新手段的黃金時期。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路,接受新技術、新理念。例如,利用校園論壇、講座、心理咨詢、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形式。
總之,蒙醫專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具特殊性的教育形態,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思政教育的基本技能,還應該采用多方式的教育教學模式以達到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 學術研究, 2003,(7).
[2] 張坤,趙正橋.淺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福建高等教育,2010,(4) .
[3] 李永寧.論多元文化教育與民族團結、民族地區發展之關系[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5).
[4] 大禹.新時期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與探討[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2).
[5] 哈力娜,和紅燕. 從心理適應角度探析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管理[J]. 新西部,2008,( 8).
[6] 王淑慧. 高校青年輔導員如何勝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時代教育. 2016,(7).
[7] 史亞麗.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經濟視角. 2011,(12).
[8] 魏廣東,蒲俊霖. 淺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發展需要完成的幾個任務[J]. 中國電力教育,2007,(S2).
[9] 李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理論思考[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3,(2).
[10] 李玉杰,陳坪.淺談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徑[J]. 雞西大學學報, 2001,(1).
[11] 趙硯.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學園. 2013,(16).
[12] 黃榮峰. 做好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 吉林教育. 2010,(13).
[13] 袁力,周鑫,張敬軍. 我國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發展中的問題探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