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胡燕
摘 要: 本文結合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實際情況,試分析影響大學生英語詞匯量和詞匯記憶的因素,總結大學英語教學中常用并行之有效的的詞匯策略,強調詞匯策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詞匯策略 大學英語 英語教學
引言
現代語言學家及教育工作者認為:“語言是由語法化了的詞匯組成,而并非由詞匯法的語法組成。”[1]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詞匯是英語學習者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為詞匯是語言的基石,詞匯的學習對語言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詞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本技能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詞匯教學。
1. 詞匯策略的研究現狀
詞匯學習策略的研究是建立在學習策略的研究基礎之上的。OMalley 和 Chamot 將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Matacognitive Strategies)、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會/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其中元認知策略是主要的。
國外學者對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類是對英語詞匯學習的觀念和詞匯學習策略的看法,如Wenden和Horwitz,Chamot發現高中生在英語詞匯的學習過程中使用策略的頻率比在其他語言學習活動中高一些。第二類是對具體某一詞匯的研究。Cohen和Aphek 對聯想策略進行了研究,發現初學者傾向于實用較低層次的詞匯學習活動,而中高級水平的學習者從較深層次的英語活動情境中獲益頗多。Pressley, Levin和Milley 對關鍵系法進行了實驗研究。Huckin, Hnynes和Coady 研究了通過上下文猜詞義。Nation, Leeke和Shaw 對詞匯表進行了研究;Nation發現該方法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詞匯有效。Ahamed對記筆記策略進行研究,發現學習者在詞匯旁做筆記,或在書的空白處做筆記。 Krantz ,Grabe和Stolley 證實廣泛閱讀有助于暫時的記憶和詞匯量的擴大。Knight 發現查字典是詞匯習得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三類為實證研究。Cohen和Aphek研究發現,那些需要深層次加工的策略更能促進目的詞匯在大腦中的儲存。Altman強調了元認知策略在詞匯習得中的重要作用。Oxford和Crookall 指出在二語使用中運用附帶性或間接性方法來學習詞匯對提高語言水平是至關重要的。Michael J. Lanson和Donald Hoghen 采用有聲思維法觀察澳大利亞學生學習意大利語詞匯的策略。第四類是對詞匯策略和詞匯記憶策略有效性的研究。
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我國學者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詞匯學習策略,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對詞匯策略和詞匯知識或應用水平進行的先關研究,詞匯量研究,實證研究,對影響詞匯學習策略的個體差異變量的研究,以及對善學者和不善學者的詞匯學習策略使用研究等[2]。
2. 影響大學生英語詞匯量和詞匯記憶的因素
目前,受到諸如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雅思、托福等考試的影響, 很多學生會背誦與考試配套的詞匯手冊。而詞匯手冊多數都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的,各個單詞的排練沒有強切的內在聯系。加之學生背誦單詞多以通過考試為目的,較少關注詞義之間的內在聯系, 因而這就容易導致記住的單詞較為孤立,也不容易保持持久記憶。學生在記憶單詞時,關注的重點多放在單詞相對應的漢語意義上, 存儲單詞便主要依靠母語概念,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用外語思維。學生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機械地記住詞義, 但涉及兩種語言之間進行轉換,英語詞匯在大腦中存儲就缺乏較強的英文語境,從而詞匯也就容易遺忘。此外,學生主要通過考試或者課堂回答問題的方式檢測對詞匯的掌握程度以鞏固詞匯,這種方式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因而詞匯鞏固效果并不佳。
3. 大學英語教學的詞匯策略
3.1 依據連接理論促進英語詞匯記憶
聯結理論(Connectionist Theory)認為,人在出生的時候大腦就有尋求和建立事物之間關系的傾向,可以從多種方式(包括視覺、聽覺、知覺、觸覺)獲取信息并把這些信息儲存在由形似神經元的大量接點(即離散性的知識結構)組成的神經網絡中。這些節點之間的聯結力度或因被激活而加強,或因被抑制而減弱[3]。
教師可通過適當的方式構建網絡, 加強節點之間的聯結力度, 使學生將習得的詞匯并入記憶的網絡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常采用以下幾種方式講解詞匯:(1)歸納含義相似的詞,分析總結其用法區別。如alter,change, vary, convert在表示“變化, 改變”時的用法區別。(2)依據詞根來推測新詞的含義。如conceive (v. 構想), concept, conception, conceivable, inconceivable, conceptual。
3.2 充分利用語境來記憶英語詞匯
3.2.1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線索猜測詞義。如“Mr. Smith loves to talk, and his wife is similarly loquacious.” 這句話中,顯然similarly是個語境線索,暗示loquacious為love to talk。
3.2.2通過語法的變化掌握詞的多義現象。詞有兩種不同性質的意義:詞匯意義(lexical meaning)和語法意義(grammatical meaning)。如在下面的句子中, “scope”一詞因為語法意義的不同引起了詞義的改變。①Information with complicated contents which derives from international news is often beyond the scope of students knowledge. ②She had not scanned the ranch to scope out a meal, but to look for her friend. 在例句①中,“scope”為名詞, 意思是“范圍”; 而在例句?中,它為動詞, 詞義是“尋找”。
3.2.3在語境中了解詞匯的特定語體意義。詞的語體意義就是它的使用范圍和場合。如①Ladies and gentlemen,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be present here tonight.(正式場合) ②Ok, everybody, I am very pleased to be here with you tonight.(非正式場合)③cop (口語);policeman (書面語)。
3.3在不斷的運用中鞏固英語詞匯
輸入和輸出在語言的習得過程中是同等重要的,使用是比較有效的一種輸出方式。教師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增加學生詞匯的輸出。
3.3.1通過適當的翻譯練習鞏固詞義。在翻譯中,借助于母語會使我們獲得一種參照,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詞匯[4]。翻譯練習有助于使母語成為積極有效的因素,不斷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詞匯。
3.3.2通過語言的實際運用鞏固詞義。學生學習詞匯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際的交際中,因而教師應盡量在課堂或課后為學生創造真實的交流環境,多鼓勵學生通過詞匯學習及應用。教師在課堂上應多為學生創造口語表達的機會,如圍繞精讀課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組織主題進行小組討論并由小組代表發言等。教師還可從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如布置課外命題作文,鼓勵學生用英語寫日記等方面,促使學生有效地鞏固詞匯。
結語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語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Nation提出學習者需要經過五至十六次甚至更多的重復學習,才能記住某個目標詞,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方式盡可能地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詞匯[5]。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有必要采用多種多樣的詞匯策略,并深入分析總結出最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詞匯策略,幫助學生改善詞匯的理解和記憶,促進詞匯量的積累和質的提高,進而有效地掌握詞匯。
參考文獻:
[1]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M]. 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89.
[2]戴運紅.國內外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研究綜述[J].科技信息,2013,06:190.
[3]彭建武.連通理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2(4).
[4]陳菁.論翻譯在外語詞匯學習中的作用[J].外語界,2002(4).
[5]Nation I S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