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秋芳
摘 要:指導一、二年級小學生進行語文習作時,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有策略地進行寫作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了解學生作文的心理效應,激發寫作興趣;進行基本說話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習作;激發興趣;創新手段
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剛剛接觸習作,寫出來的內容雖然平淡簡單,卻包含著無限的童真和童趣。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寫作中獲得成就感,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創作欲望,激發寫作興趣。指導一、二年級學生進行寫作時,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挖掘學生的創作潛能,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放飛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作文課堂中快樂馳騁。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
低年級學生寫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在于: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寫作時無話可寫,不知道寫什么。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學會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寫自己看到的東西,寫自己做過的事情,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例如,在狀物作文的習作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一種植物或動物,讓學生將觀察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學生觀察這些事物時,教師要交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和途徑。觀察靜物,要按照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從里到外依次觀察;觀察植物,要按照時間順序,觀察播種、育苗、開花、結果、枯萎的生長過程。學生知道如何觀察事物后,才能有針對性、有效率地進行習作訓練。
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時,教師可讓學生寫觀察日記。部分教師認為日記寫作是高年級學生的訓練內容,不適合一、二年級學生開展。但是,經常寫日記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最佳途徑。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觀察內容,如回家種一盆含羞草,每天觀察含羞草的生長狀況,將植物生長過程中發生的變化用自己的話記錄下來。一、二年級學生的觀察日記,教師的評判要求自然不能與高年級學生同日而語。學生每天寫幾句話即可,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漢語拼音代替,只要將觀察結果清楚明白地記錄下來,語句通順連貫就應該給予肯定。
一旦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就能對事物產生正確的態度與認識,萌發出表達的意識。學生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獲得寫作素材,不僅知道了如何去觀察事物,同時體會到寫作并不是一件難事,消除寫作的恐懼心理。
二、了解學生作文的心理效應,激發寫作興趣
觀察一、二年級學生的行為特征,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經常喜歡在書本上、墻壁上涂涂畫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實質上是學生“自我表白”的外顯行為。在習作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兒童早期表白的這一心理特點,了解學生作文的心理效應,科學有效地組織早期作文教學。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邏輯思維水平,采取多種手段,利用游戲、競賽、趣味活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內心感受。
教師可組織學生做一些有趣的游戲,如“找朋友”“拔河”“捉迷藏”等,在愉快輕松的游戲氛圍中安排學生練習寫話。對于記事類作文的教學,尤其適合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在玩“捉迷藏”游戲后,教師以“我和同學一起捉迷藏”為話題,組織學生寫作,學生憑著對游戲的熱愛,寫起作文來必然興致勃勃,同時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到了游戲的快樂,寫起作文來也會更加具體生動,真實感人。
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剛開始進行寫作活動,都會有畏難情緒,寫作興趣索然。如何激發兒童的興趣思維,使得學生愿意動筆去寫是語文教師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一些趣味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快樂,在快樂游戲中噴薄出創作的欲望,將所感、所悟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來。
三、進行基本說話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習作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在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中升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需要培養的四項基本能力,這四項基本能力之間并不是相互孤立、彼此排斥的關系,只有多聽、多讀,學生才能會說、會寫。說話能力的訓練對于學生習作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教師可利用兒童喜歡的圖片,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話訓練應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字到詞、到句、到段的過渡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明白圖片上是什么,要怎么說清楚圖片上的內容,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生活中可用來進行說話訓練的資源很多,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抓住最經典、最突出的教學資源,啟發學生說盡可能完整、盡可能多的話,然后將所說的話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一篇簡單的作文了。
小學生在未入學之前就具備了豐富的想象能力,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與想象,在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學生思維特點,鼓勵學生多問、多想、多寫,讓學生體會欣賞創作的樂趣,為高年級寫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魏潔.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