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紅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小學數學課堂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但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依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從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展開分析,重點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措施,希望可以對數學課堂中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起到一定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性;興趣培養;教學案例
一、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
1.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決定了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隨著當今社會對科學技術和創新意識的日漸重視,我們不難想象,未來社會的人才應該是擁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富有主觀能動性并且善于創新和勇于探索的人。然而,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令人遺憾的是當前教學模式依然處于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規律的探索,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忽視了學生積極性與創造性的培養。所以,為了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教學中的主人。
2.學生自身的素質決定了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具有學習動機不明確、自制力較弱并且好動的特點。如果教師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話,他們的注意力難以保持集中,甚至會擾亂課堂秩序,妨礙正常教學的開展。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注重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將不利于學生在課后訓練的環節中展開思考,使學生對作業感到難以下筆,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等。所以說,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能只考慮知識的灌輸和指導學生完成規律定理的探索,還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3.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下,許多教師都逐漸失去自主創新和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也不再認真分析教材和主動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等。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所以,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極其重要。因為只有當教師日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時,才能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把學生當成課堂教學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認真回答學生提出的相關疑問,最終在這些變化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1.創設情境教學,營造學生參與的活躍氛圍
為了營造數學課堂的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其一,教師應該注重調整好自身的心理狀態,學會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生機勃勃的飽滿情緒去感染學生,使學生主動投入到數學課堂中。例如,在學習《萬以內數的認識》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用自豪的口吻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是一個繁榮富強的偉大國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讓我們一起見證一下。”然后,在多媒體課件中或者黑板上展示一組偉大成就的數據,讓學生在強烈愛國情感的熏陶下,自主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其二,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創設“懸念”情境,講授小學四年級“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先設計一道智力數學題,如何在“5,50,500”這三個數之間加上合適的單位,然后用“=”將三個數連起來。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當學生發現可以在數字后面加上“元”“角”“分”三個單位,得出5元=50角=500分的等式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如何用同一個單位將等式表示出來呢?”從而啟發學生掌握小數的運用,得出“5元=5.0元=5.00元”的結果。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不在于讓學生滾瓜爛熟地背誦乘法口訣,也不在于學生期末考試時可以答對多少道題,而是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真正培養好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因為數學思維不僅可以運用到今后的數學解題中,還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內化成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應該給學生預留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大膽假設,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彼此的看法。比如,在學習乘法的計算方式時,以“18×3”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公式之外,你還能想到哪些計算方法,使得出的結果一致呢?”然后鼓勵學生到黑板上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如“6×3×3=54”“(9+9)×3=54”“6×3=18,6×3=18,6×3=18,18+18+18=54”等。
3.應用激勵評價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當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課堂上發言或者到講臺前解答問題時,無論回答結果的好壞、正確與否,教師都應該熱情給予學生鼓勵和真誠的表揚。相關研究表明,低年級小學生大多具有愛成功、喜歡被贊揚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這一特征,在評價學生表現時,以激勵和贊揚為主,那么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參考文獻:
[1]朱莉.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J].新課程(教師版),2006(10).
[2]侯素香.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數學課堂學習的程度[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