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 張述柏 張雨雙
摘 要:互動式教學是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推出的一種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從而充分發揮主人翁的作用,進而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最終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小學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和思想矯正的最佳陣地,語文教學內容的課堂遷移較為靈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互動溝通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1.師生互動的對象相對片面
在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成績好的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比較多,互動也比較頻繁,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普遍受到教師的冷落,甚至沒有互動的機會。此外,性格活潑愛發言的學生參與互動頻率大,性格內向的學生在互動溝通中發言的次數比較少。
2.師生互動的內容相對淺顯
師生互動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大部分都是表面的東西,很少有深層次的挖掘。因此,也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導致師生互動流于形式,沒有效果。
3.師生互動的范圍相對狹窄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參與互動的人數也較少。教師也會擔心因為互動而導致教學失控,從而無法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師生互動溝通效率的具體方法
1.師生互動溝通要覆蓋到所有學生
針對班級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和性格差異較大的現狀,可以在互動溝通話題上進行分類,從而能夠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互動溝通中。就語文基礎知識教學而言,教師可以將互動話題分為基礎知識復習、課文內容分析、課外知識遷移三個難度。對于學習成績較弱的學生可以將基礎知識復習問題分配給他們,從而保證其可以參與到互動活動中;對于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可以將課文內容分析話題分配給他們,從而讓其能力得到發揮;對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將課外知識遷移問題分配給他們,從而讓其能力得到提升。分層教學在語文課堂互動中的應用,不僅能夠讓互動覆蓋到所有學生,還能夠在溝通中觀察學生的學習進度。班級學生性格差異大,參與互動的積極程度不一樣,教師要在互動方式上進行調整。設置自由討論話題,性格活潑的學生一定會暢所欲言,同時教師要對不積極發言的學生進行記錄,即興提出相關話題讓不主動發言的學生思考回答。
2.師生互動交流內容要有一定深度
新課程改革后,聽評課對教師課堂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有了具體的要求,互動式教學模式下,教師都設計了相關的互動話題和具體活動。由于小學生的思想認知比較窄,學生的課堂自律性也不高,互動式教學容易出現失控的狀況。隨之而來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變成了簡單問答,或者是非判斷。這樣的互動課堂,未能達到有效交流,更不用說深度溝通。為此,一方面,教師要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尋找引導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好秩序。另一方面,教師要在互動話題上下功夫,讓話題生動有趣,主題明確,同時還要有一定的難度。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學生互動的欲望,主題明確能夠避免學生跑題,有一定難度保證了學生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思考過程。這樣就保證了互動教學中學生自律性高,而且交流溝通有一定的深度,從而避免了互動式教學流于形式。
3.師生互動范圍要有所延伸
語文教育兼有德育功能,語文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將語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讓學生能夠將學習到的道理應用到生活當中,進而發揮語文的德育功能。為了避免互動中學生興致不高的尷尬,要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例如,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互動話題可以與之前學習過的息息相關,這樣避免了學生“欲訴無言”的現象。此外,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從而把握好互動話題和教學節奏。互動式課堂模式下,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從教書匠,轉變到主持人、導演和心理學家的角色中,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師生互動來加強與學生的思想溝通,從而讓小學語文充分發揮語文基礎知識教育和德育的雙重功能。互動中要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心理需求,要照顧到不同成績和不同性格的學生,從而讓互動覆蓋到所有的學生;要在互動中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最佳的溝通效果是師生就某一問題達成一致,并且師生之間對彼此的心理和思想有了新的認識;要在互動中將互動話題展開,就課文內容的互動是就教學而言的,借題發揮的互動話題是就教育而言,兩類互動話題都應有所涉及。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互動教學中的問題,運用教學機智掌握課堂節奏,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知識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正向引導。
參考文獻:
[1]管敏.互動開創新天地: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重要性[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7).
[2]董玲.淺談師生溝通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現狀與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