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靜
【摘 要】教育不僅應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智慧技能,而且應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引導他們會如何學習。創造能力的培養與學會如何學習的核心是認知策略的獲得與改進。就初中英語學習而言,除了良好的學習動機以外,還要有科學的學習策略指導,才能把英語學好。本文分析了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重點闡述了新課標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初中英語;新課標;創新教學
一、引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風吹遍了全國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都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綜合能力。而傳統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知識的內在聯系。新課程標準主要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用科學方法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本文將重點對新課標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做一闡述。
二、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
目前英語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它的目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拓展視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一目標將英語課程從僅僅關注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提高到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既培養學生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又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良好的學習策略和個性品格。而在聽、說、讀、寫這四個環節中,多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感到閱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閱讀方面抓得好,就會對聽、說、寫這三個環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而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新課標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新課程的實施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語課堂教學該如何進行?本文擬對此談幾點認識。
1.良好的師生關系
中學生因其所處特殊的年齡階段,逆反心理相當嚴重,假若教師一味以嚴厲的姿態出現,凡事批評當先,往往會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久之,學生對任課教師的畏懼也引發到所教課程的厭惡,更不要說有學習興趣了。因此,要使學生學好英語,必須關心愛護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可以說,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
作為老師,應當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尤其是差生,絕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每個學生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平等對待和公正評價,這樣他才會對這位老師產生好感,有興趣,才能以正常的健康心理投入到學習中去。一個能尊重學生,體貼學生的老師,學生同樣也會尊重他,喜歡他,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師生關系。也是教好英語,學好英語的基礎。
2.保留傳統教學精華,進行創新教學
創新,對一個墨守陳規的老師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但在思想活躍的教學改革者眼里,其不過是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態度,敢于嘗試的勇氣,永不放棄的決心。在創新教學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情激趣,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讓富有情趣的課堂吸引學生,與學生共同營造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氣氛。因而,創新教育的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教師在設問點撥舉例講解每一個環節,都要充滿機智,善于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精神,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新教學建立在已有的經驗和理論之上,割裂已有經驗和傳統理論,為創新而創新的教學是無源之水。任何傳統的東西都會蘊藏精華,任何新鮮東西都會具有兩面性,利弊兼有,教師應該通過總結找出傳統教學的精華,通過新的思維方法進行新與舊的轉換,傳統與創新才能相得益彰。譬如在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運用“等值翻譯”的技巧來組織教學,只需要對此稍加改造,它就會以新姿態出現在現實的聽說教學中,如模擬口譯交際教學就是傳統出新意的典型案例。任何新的教學理論都有它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教師在領悟和接受新的教學理論時要透過表層結構看本質,針對教學實際,修正理論和補充理論,這就要求教師對新理論具有一定的領悟和整合能力。
具有獨創精神的教師會經常性地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尋找常規教學的創新突破口。譬如在常規的寫作教學中,老師往往先運用演繹法向學生講解寫作的題材和行文的格式,這種一成不變的寫作導人方式,不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不容易培養學生自主型、探究型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因此,我們可以打破常規,按照這樣的步驟實施寫作教學:①老師給出題目;②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或查閱相關資料開始寫作;③學生相互評價;④老師通過對學生習作的評價來滲透對寫作題材和行文格式的講解,即將寫作理論的講解變成對學生的肯定評價,然后將學生的經驗型寫作上升為理論指導下的寫作。
3.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理念
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基礎。新教材正是突出了以語言使用為教學目標的特點.無論是課文編排結構,還是句型、語法練習,都注重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并能進行多層次的運用。多年來,英語教學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跟著教師轉教師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輕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學總是以應試為前提。為了適應新教材、應對新課改,教師的教學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理念。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體現教改的精神,使教師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發生改變。
教師由原來的教育者、傳授者,成為教育的組織者、參與者、智慧火花的點燃者。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變被動的聽取和接收為積極的思考、參與,使課堂教學真正體現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教材的內容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句型練習,精講一些語言點知識,指導學生操練句型.組織好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語言訓練。教師應是一位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4.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激發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在英語教學中我常采用直觀教學、交際教學、啟發式教學、操練式教學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習興趣。
交際教學。在新編英語教材中,每一單元都有Readandact,教師選擇一些新穎有趣的對話讓學生來表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打電話時,讓學生拿來兩個兒童玩具電話,當堂表演,并編寫新的對話,聽著這熟悉的鈴聲,看著同學們惟妙惟俏的表演,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
新課程標準提高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課堂要努力實現從“傳授和講解語言知識”向“培養語言能力”轉變,每位教師面臨著“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利用積極因素,采用更適合于學習者語言能力發展的課堂教學方法,較快地提高課堂效率”這樣一個關鍵問題。合作式學習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能的途徑。實踐證明,在初中英語課堂中采用小組合作式學習,將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能夠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齊書紅.淺談初中英語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1(13):19.
[2]浦曉紅.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新課程:教師版,2013(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