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晶
【摘 要】目前的中學語文教材入選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無論是作家、作品、作品中價值取向及寫作特色,都有借鑒之處。這就為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運用課文向學生提供寫作材料,幫助學生積累寫作資料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關鍵詞】誦讀經典;作文教學;作文素養
經常聽到語文教師在抱怨,學生怎么就是不會寫作文呢,肚中沒有素材,有素材的語言表達又不過關,只會平鋪直敘,泛泛而談,語氣中有不少的無奈。古典詩詞是中華燦爛文化的瑰寶。最近幾年,人們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出現了“漢學熱”“國學熱”,各地開始重視對國學經典的學習,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我校,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誦讀經典活動。學生誦讀經典,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開拓學生視野、陶冶情操,有著積極的意義。讓學生誦讀古代文化經典作品,勢在必行。因此,去年以來我進行了“讀經典學作文”的實驗探索,將誦讀古詩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借助古詩詞學習寫作,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從現代作文看
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閱讀過許多學生的作文。其間構思精巧,立意高遠,語言生動的文章如鳳毛麟角。大多數學生的文章詞語匱乏,枯燥無味,重復羅嗦,胡編亂造,人云亦云。“早上,我走出家門。走到大街上,我看見地上有一個錢包。我撿起錢包,開始做思想斗爭……”多么相同的題材!多么幸運的遭遇!更有甚者,惡搞成了一種時尚。“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鬼門關”“小時不識月,一個白面團。”內容滑稽,情趣消極,語言荒誕……中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歷來是老大難。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呢?讓我們看看古時候的孩子吧!“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多么聰穎機靈!“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多么孝順謙讓!再看當今的孩子們,生活環境更優越,受教育方式更系統,認知水平也更高。同是幼童,為什么現在的孩子作文時語言蒼白無力、廢話連篇?為什么把經典的唐詩改得面目全非?凡此種種,無不表明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的缺失。
二、從古代作文看
中國古人數千年的學習都很注重朗讀與背誦。中國古代幾乎每一個時代都產生了讓世界矚目的大思想家、文學家。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孟子、屈原,到現代的大文學家魯迅,無一不是世界級的大師。他們啟蒙學習用的就是最“笨”的方法——朗讀與背誦。古之教法有云:“詩從放屁起,文自胡扯來”。自我表達是人類的天性,是一件愉快的事。孔子云:“辭達而已矣。至哉言乎!”現在你的孩子喜歡作文,就讓他直攄胸臆,有什么說什么。將來他就有文膽,敢思考,有己見,隨著年齡和知識的成長,吐出漂亮的絲來,而且成蛹,天蠶變,翅而飛。假如現在就要求太多,他要必須百般思索才能下筆,甚至想著如何寫,才能符合老師家長的心意,則他的慧根,就被無情切斷了!
三、從讀經典看作文
讀經第一,閱讀第二。此是生命學問扎實所在,其它皆弄玄虛耳。“教作文”的最完整方法是:第一,從眼前說,是他怎么寫,就怎么對,只鼓勵,絕不刁難,絕不責備(甚至不必批改,不必糾正)。第二,為將來說,只要一面認真教他“讀經”,一面博覽群書,期待其“水到渠成”。十幾年來,已經給出經驗證明:讀經的孩子,因為以大量的時間讀經,少量時間閱讀。雖然一向從不教其作文,但到了中學五六年級,甚至到了初中的年齡,才開放給他寫日記,寫信,寫作文,不消幾個星期,即能“下筆千言”,而且“吐屬不凡”。所謂“作文技巧”,在他閱讀時,都已自己融會了,是不用教的。如果要教,也稍稍指點就可以了。譬如蠶要先吃了許多桑葉,才能吐絲,如果“肚子里”沒有先前吞下的“料”,巧婦是難為無米之炊的。眼看很多從小補習作文的孩子,一時好像“很有辦法”,作起文來,起承轉合,有模有樣,但愈長大,愈不象樣,最后只成個“庸才”。而且“庸才”一輩子,何其不幸!而這種人當今天下比比皆是也。
誦讀古詩對于提高學生國學素養有著重要意義,但它僅僅局限于朗誦和積累層面。古詩詞是極其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它不僅蘊涵著傳統文化、民族智慧,還飽含著詩人的真摯情感、豐富想象,也體現著詩人獨特的創作構思。我們在誦讀經典的基礎上,能否借助經典詩詞指導學生學習作文呢?能否在語文教學中改變誦讀經典單純的“述而不作”,將誦讀與寫作有機結合,在誦讀的基礎上學習寫作,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基于上述思考,我結合學校研究課題,于去年開始了“讀經典學作文”的實驗研究。
1.開啟了心智,情智共融
學生寫不好作文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語言的貧乏,尤其是我們農村的孩子,看得課外書不多,詞匯量很少。所以我很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平時有意識的讓學生做一些專題式的板塊積累,比如春天來了,讓孩子去收集一些描寫春天的詞語、精彩片段;在寫一個人的習作之前,讓他們去分塊收集描寫外貌、動作等方面的片段。而且允許他們在自己的習作中引用,只要你不是通篇照抄,用得恰當、到位,老師同樣認為你的文章很精彩。這樣給學生提供了一條習作的捷徑,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他們的興趣。經典詩文千錘百煉,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積淀了中華先民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人格精神、審美意識,流淌著歷代賢達志士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悲天憫人的精神。學生通過對經典美文反復的強化誦讀,可以養成良好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可以為寫作積累用之不竭的語言素材,厚積而薄發。
2.內化吸收,適時運用
(1)文題借用古詩詞,匠心獨具。“題好一半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擁有一雙迷人的“眼睛”,讀者便會一見鐘情。現在,我班學生學會了借用古詩詞名句作為文題,使文題生動形象,富有詩意,如習作要求是:寫一篇新聞報道。有一位同學就以《梅花香自苦寒來》為題目,報道了本班一位學習基礎原來比較差的同學,如何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終于成為班級的佼佼者,從文題中一眼就看出這位同學的寫作方向和寫作目的,顯得簡練優美。再如描寫母愛的文章,有一位同學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題,中心非常明了。真是妙筆生花,妙不可言。在學生的習作中,他們能把自己誦讀的詩句運用進去,作文中會經常出現“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語文素養的體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沉淀,必將厚積薄發,它對習作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細無聲的。
(2)文中貫穿古詩詞名句,如虎添翼。古詩詞名句,言簡意賅,寓意深刻,以一當十,可喚起讀者的聯想與思考。要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蘊,其中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恰當地借用古詩詞名句為已所用。本班學生中大多數據同學能將古詩詞名句貫穿文中。
(3)結尾引用古詩詞,畫龍點睛。許多學生在習作中能巧妙地引用古詩詞名句來結束全文,利用它富有的哲理加以總結,為文章增色不少,給人以美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靚出了他們習作的風采。
總之,只要孩子們閱讀了大量的由漢語言文字構成的中外古今的名著,只要孩子們滾瓜爛熟地背誦下了幾百篇漢語言文字的精華篇章,有了這樣廣讀博覽的體驗,有了寬厚扎實的文化根基,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和知識儲備,就好比一個人攀上了群山之巔,他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種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的氣魄,有了一種開闊的胸襟。這樣一種文化素養,再加上適當的訓練,我不相信孩子會寫不好。
參考文獻:
[1]中國當代教育科研雜志.《讀經典學作文》,2009.4第2期
注:該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2015年度教育規劃課題《“誦經典、塑人格”課程化開發的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80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