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興國
摘要: 在《課程標準》指導下,教師在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注重動手實踐的可行性和扎實性,使動手實踐不流于形式。具體做法是:制定明確的目標,選擇合適的時機,留有適當的空間,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和方法的指導。
關鍵詞: 創設情境;選擇時機;留有時空;加強指導;享受成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186-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觀念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每個人的空間觀念都是在小學階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正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但是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主要先依賴于觀察、實驗和必要的動手操作,再通過心理活動的內化去獲得表象,然后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征,形成空間觀念。因此通常都要給學生創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知識和體驗。
1.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動手實踐中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情境,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尋找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系,選取學生熟悉的、豐富有趣的生活實例。并且注意所選事例的本質屬性,使學生能抓住特征并達到初步感知的效果。經歷數學圖形的應用過程,感受身邊的數學,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同時,"數學美"也客觀存在。較之"藝術美"而言,"數學美"是一種至上的、崇高的理性美。而"空間與圖形"知識就更顯示了數學學科的一種獨到的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動手操作中,如在教學《對稱圖形》、《密鋪》時,讓學生欣賞到美麗的對稱圖形、密鋪圖案時,學生都會不由自主產生想創作的興趣,這時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動手實踐中。
2.在動手實實踐中,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時間和空間
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更有效的達成,高效是課堂教學的目標,自主是課堂學習的手段。課堂上需要教師設計豐富多彩的探索性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操作、探索的活動中通過觀察、猜測、交流、比較建立空間觀念。只有動手做,才能學得好。要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的過程,就要給學生提供機會,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甚至不惜多用時間讓學生感受動手實踐和探索的過程。在教學《密鋪》時,在課堂中完成密鋪的認識,介紹了三角形,四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可以單獨密鋪,了解圓、正五邊形等不能單獨密鋪,欣賞了美麗的密鋪圖案后,學生已有了想試一試的興趣,但學生再在課堂上完成一件作品已是不可能。為了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時間和空間,于是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一人或幾人合作完成一件密鋪作品。
3.“在動手實踐中,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注重實踐體驗是培養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皮亞杰說"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這個做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象、推理、驗證、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質,建立空間觀念。在"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中,尤其是要重視教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方法,否則,動手實踐就只能是一種形式。在實際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的方法,如"畫一畫"、"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等,都不失為動手實踐的好方法。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圖形》時,可以開展以下操作活動:"搬圖形"即把圖形的某個面搬到紙上來;"描圖形"即讓學生描出一個面;"找圖形"即在生活中找這樣的圖形;"圍圖形"即在釘子板上圍;"畫圖形"即畫長方形、正方形等;還可以用搭一搭、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來進行操作,這樣就豐富了學生對圖形的認識,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
4.在動手實踐中,有明確的動手實踐目標,注重動手實踐的實效性
在《課程標準》指導下,教師通常都要給學生創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在操作中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知識和體驗。教師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注重操作的可行性和扎實性,使操作不流于形式。具體做法是:制定明確的目標,選擇合適的時機,留有適當的空間,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和方法的指導。訓練、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已經學會求長方形表面積的方法,那么如果求"一張硬紙板能做多少個長方形的藥盒"這個問題該怎樣解決呢?學生就會想到先求出這張紙板的面積,再求出一個藥盒的表面積,就能求出一張硬紙板能做多少藥盒了。如果想給這個藥盒貼一張商標紙,上下兩個面不貼,這張商標紙至少要用多大面積的紙板呢?讓學生先判斷求哪4個面的面積,這樣學生就會解答了。
如果這種藥品在投放市場之前,要把4個小包裝盒裝成一個大的包裝盒,有幾種包裝方法?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利用手中的紙盒拼擺、操作、探索不同的包裝方法。雖然有這么多的包裝方法,現在,從節省原料的角度來考慮,你們覺得哪種包裝方法更省紙,哪種用紙最多?學生通過觀察,互相交流,找出最省紙和最費紙的方法。
再例如:制作沒有蓋的木箱或魚缸,粉刷房間的墻壁等,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的情況,就需要學生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應該計算哪幾個面的面積。
5.在動手實踐過程中,適時進行空間想象,讓學生的空間觀念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
小學生能否清晰地掌握圖形的特征,能否正確計算物體的面積、體積,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空間觀念的積累。為此,教師在進行立體圖形教學時,不能僅著眼于學生認識一些圖形和能進行有關的計算,更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獲取圖形的認識,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讓表象存在于腦中,體驗積累于心中,從而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同時,空間想象力是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而想象往往是和觀察、實驗、描繪等活動結合起來的,而且幾何學習中的想象必須是有依據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繪制和比較等方法,適時進行空間想象,從而豐富表象,意義建構,發展空間觀念。例如:"長方體長6厘米,寬和高都相等,把它截成大小形狀相同的三個正方體,表面積增加了12平方厘米,求長方體的體積?"利用圖形的繪制,讓學生體會到切成三段是切開了兩次,增加了四個橫截面,每個面是12÷4=3(平方厘米)3×6=18(立方厘米)這些活動都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6.在動手實踐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師如果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可以改變"耳聽口說"的簡單化學習模式,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識,并可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可以進一步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得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要讓學生從中享受到"做數學"的樂趣,體驗到"做數學"的成功喜悅。
總之,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須自始至終的貫穿于數學教學活動中,并付出不懈努力。教師應設計多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圖形的認識,加強對幾何形體的感知理解,從而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數學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