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彬彬
摘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是素質教育的一大特點。所以,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表現出主動性,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投入參加學習活動,從而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提高學習成績。進而使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進而獲取更多的知識,不斷將自身素質提高起來。
關鍵詞: 小學數學;學習興趣;角色定位;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50-01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后,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現將筆者的點滴體會略談如下:
1.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
課堂教學過程事實上是師生情感交往的過程。在我國,由于幾千年來受儒家思想影響所形成的"師道尊嚴"的觀念根深蒂固,造成了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上是一種不平等的交往,學生對教師只有服從,教師所傳授的一切,學生必須接受。由此形成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種注入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師模式忽視了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這一心理發展規律,片面地強調了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的主宰地位,正是在這種缺乏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抑制,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長期以往,導致學生好奇心與創造性的減弱,主體積極參與意識的喪失。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新知識的獲得不是光靠教師機械的傳授,而應是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以及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態度,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教師的態度.教師改變學生觀,能不能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大量實踐證明,一旦師生間建立了的良好的感情,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會敢于大膽提問,大膽置疑,課堂上就等產生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師生間的情感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學生的上進心和求知欲就會得到激發,學生樂學愿學的動機就會得到增強;更有利于轉變學生被動式的學習方式為自主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這種師生關系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在課后的師生交流中也應該充分體現。
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更新觀念,轉變思想,主動地把自己置于學生的群體之中,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的思維活動中,突出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充分地讓學生去說、去做,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視,增強自信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不斷提高,主動參與意識就會不斷增強。
2.通過數學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游戲是兒童學習數學知識的一種教學形式。它不僅可以充實兒童的游戲生活,而且可以激發它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豐富它們的思維想象能力,發展的智力。因此,堅持數學知識和游戲相結合,以玩為形,寓學于玩,是以數學游戲的知道思想。
我們都知道學生都喜歡做游戲,而游戲能使學生快樂學習。學生經常參加數學游戲活動,能使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除了運用已有的數學游戲以外,教師可以根據數學內容設計一些數學游戲。當教師在教學"年、月、日"這一部分時,利用教學內容設計了"猜一猜某月某日是星期幾"的游戲。在已知幾月幾日是星期幾的情況下,隨便問某月某日是星期幾。通過學生提問,教師故作神秘快速計算,總能正確回答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輕松掌握計算方法。計算方法掌握了,再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鞏固。
3.通過幽默的講課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幽默能使人情不自禁地發出會心的微笑,首先是因為它富有情趣,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情趣就沒有幽默。會心的笑是一種由審美情感引發的笑,愉悅的表現,因而,幽默的情趣性是一種高級的審美趣味。
幽默中常常表現出的情趣性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接受、掌握、理解教學內容,而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記。可見,情趣是強大的內部動力,它推動著學生對知識信息的追蹤和吸收。
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說:"處于輕松、快樂狀態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最有利于激發個人的超強記憶力。這對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維力最強,學習效果也最好。"
數學課內容相對比較枯燥,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而幽默的講課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以最佳的狀態掌握好數學知識。當教師在教學"倒數"這一部分時,為了形象地說明倒數的求法,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孫悟空正立的簡筆畫,然后畫一幅孫悟空倒立的簡筆畫。再引導學生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使學生興趣盎然,記憶深刻。同時,盡量使用幽默的語氣講課,使學生愉快地獲取知識。
又如講直線概念時,可以這樣描述:"直線可以想象成黑板邊線無限延長,穿過高山大海,突破大氣層,經過星球,直至九霄云外而無窮無盡。"經過這樣一番描述,學生便興趣盎然,對直線這一概念的理解就顯得形象、逼真了。如果教師能善于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就能把本來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生動而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掌握知識。
4.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1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數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教師可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我先讓兩名學生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在教室里作演示,讓其他同學觀看、分析、判斷他們做的是哪一種情形,判斷對的也可以讓他們倆人一組做同樣的演示,從而加深認識。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進行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另外,對于一些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盡力為學生提供生活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知識延伸到室外,讓學生處于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比如,學習小數時,讓學生到商店去了解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簽,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收集電腦打印的購物小票,通過檢驗總金額是否正確來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學習實際測量時,帶著學生拿著測量工具到操場上去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并組織學生利用步測方法來計算操場面識;學習正負數時,我帶著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記錄各城市的氣溫,讓學生懂得正數代表零上的溫度,比較暖和,負數代表零下的溫度,比較嚴寒。經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2 感受生活數學,讓數學生活化。數學來源于生活,新教材更體現這一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而且有必要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在教學"線段"時可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將彎曲的道路改道,怎樣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從而總結成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總之,教無定法,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寓教于樂,其意義深遠,是教育改革形勢發展的需要,內涵十分豐富。只有通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將實際活動與學生的內心感受、情感體驗結合起來,發揮他們的群體功能,提高學生的個體動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得到培養和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得更多的數學素養,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