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猛 陳樹文
【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相對于傳統農民工來說,有著更強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然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遇到各種限制,以至于無法真正實現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的制約因素主要存在制度層面和社會認同層面,因此應該從這兩個環節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制約因素;對策建議
一、前言
《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化率突破了50%。這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在城市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表現出了與傳統農民工不同的社會特征。他們對務工城市的心態,從過客心理向期盼在務工地長期穩定生活轉變,他們對融入城市、實現市民化的愿望更加迫切。
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平穩地實現市民化,更好地融入城市,必須對現行的制度進行重構,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住房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確保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保障新生代農民工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同時在社會認同層面上,城市要包容他們,使他們成為城市的一員,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向市民的轉變。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約因素
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既有制度的束縛,尤其是戶籍制度導致的新生代農民工在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到均等的權益保障,新生代農民工處在一種“半市民化”的尷尬境地。同時城市社會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傳統觀念也阻礙了其融入城市的步伐。
(一)市民化的戶籍制度障礙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嚴格的戶籍制度,將人口劃為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各項福利待遇實行城鄉居民區別對待,如今已經嚴重阻礙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戶籍制度帶來的身份差異以及由其衍生出的相關利益分配的制度,在當前已成為加劇社會分化和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原因。新生代農民工實現市民化必須克服戶籍的限制,戶籍的改變是市民化的核心。
(二)市民化的住房制度障礙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一個基本衡量標準就是能否在所在城市有穩定的住所。同時,這也是新生代農民工向城市遷移首先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
城市在針對低收入人群而建的廉租房、公租房、安居房的申請條件方面,大多對非本城鎮戶籍居民做出了限制,以導致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情況不盡人意。
(三)市民化的社會保障制度障礙
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供給同樣具有“二元結構”的特點。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種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體,保障項目齊全、保障水平較高的保障體系。但是農村的社會保障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同時農村參保積極性也不高。
在城市中,雇傭新生代農民工的個體戶、企業對建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持不積極態度,因為建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將會增加個體戶和企業的成本。同時城市政府首先考慮的是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而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則基本上不在它們的考慮之內。
(四)市民化的社會認同障礙
長期以來城市居民形成的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偏見,認為他們是素質比較低的一個群體,認為他們擾亂了城市的公共秩序、破壞了城市的環境衛生、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使他們把新生代農民工排斥在主流生活、交往圈以外,甚至刻意的貶低、詆毀他們。
三、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對策建議
新生代農民工在市民化過程中所遭受的制度性排斥,對于他們融入城市是根本性的阻礙。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實現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目標,必須對現行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進,剝離黏附在戶籍上面的各種隱形利益。同時也要在社會認同上包容新生代農民工。
(一)改革戶籍制度,賦予新生代農民工平等的社會權利
戶籍政策構筑了“農業戶口”與“城市戶口”在實際利益上的不平等,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一個門檻。因此要求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
當前戶籍制度改革應采取“分類指導,因城而異”的原則,按城市類型、經濟規模和人口特征采取不同程度的戶籍遷移管制:對于大城市,既不能關死城門,堵住新生代農民工進城,也不能一步放開戶籍,讓城門大開。對于中等城市,允許有固定職業、在城市工作一定年限者取得城市戶口。對于小城市,要向新生代農民工打開城門。對于縣城和縣城中心鎮,則要敞開城門,讓新生代工農民工自由進城。
(二)建立健全城市住房保障體系
住房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里重要的生存資料和發展資料。必須進行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政策性歧視,把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需求,納入城市住宅建設發展規劃和住房保障體系。
當前政府要擴大住房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城市住房保障體系。其次政府應制定硬性標準,對新生代農民工住所的面積、質量、配套設施、居住環境等進行規定。最后建設一個動態的數據管理系統,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住房的信息情況管理。
(三)建立健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社會的“安全網”。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能幫助他們化解在城市生活面臨的各種風險,消除其對于失業、養老等問題的后顧之憂。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城市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很有必要。
基于財力及新生代農民工的具體情況考慮,我們目前不可能建立起一元化的社會保險制度。當前應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情況,按照分層分類原則,有重點、有差別地建立起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模式,逐漸向統一、規范的社會保險體系過渡。其次,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社會福利水平,使其共享城市社會福利。
(四)營造包容的社會氛圍,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歸屬感
在我國迅速城市化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硬件建設,更應當注重培養市民平等寬容、相互尊重的精神涵養,使城市社會形成有機整體。
城市政府有必要加強對城市居民的思想引導,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弘揚新市民對城市建設的作用,逐步形成理解新生代農民工、尊重新生代農民工和歡迎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氛圍,不斷培育城市居民與新市民之間親和度和認同感,逐步實現二者的同質化。
【參考文獻】
[1]汪利川,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2]錢正武,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6.
[3]王竹林,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4]林娣,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5]王春光,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進程及問題的社會學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6]柯仲甲、桂曉書,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問題文獻綜述[J].學理論,2012,(2).
[7]謝俊貴,新型工業化條件下的中國城市化發展問題[J].中國軟科學,2002,(7).
[8]童雪敏,有關農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獻綜述[J].陜西農業科學,2012,(2).
[9]趙立新,城市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6,(4).
[10]王春光,農村流動人口的“半城市化”問題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6,(5).
[11]夏麗霞、高君,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J].三農問題,2009,(7).
[12]郭星華、姜華,農民工城市適應研究的幾種理論視角[J].探索與爭鳴,2009,(1).
[13]周明寶,城市滯留型青年農民工的文化適應與身份認同[J].社會,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