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體系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體現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方向。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緊密結合自身特點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地方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培育合格人才。本文提出課程體系改革應該應體現實踐性、創新性、終身性、適用性等改革趨向。
【關鍵詞】民族地區;社會工作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究其因,主要是因為民族地區高校社會工作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而導致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民族地區社會工作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民族地區高校必須加大對現有課程體系的改革力度,為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社會和諧發展培育合格的社工人才。隨著我國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民族地區正處在急劇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由此產生了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社會工作如何去參與解決這些新的社會問題,實現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使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對社會工作教育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探索適應于民族地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為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課程體系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建設對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起著基礎性、方向性和決定性的作用,也是具體落實學校辦學指導思想、辦學理念,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實施路徑與關鍵所在。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本世紀初開始實施的課程體系改革,是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進行了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旨在推動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以培養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鑒于民族地區社會工作課程體系的現狀,民族地區社會工作課程體系改革有以下趨向:
一、課程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強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重視、加強和改進社會工作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民族地區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改革的基本趨向。要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需要課程的培養目標要突出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的教學計劃圍繞培養專業實踐能力來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服務于專業實踐能力的優化,課程的教學環境營造重視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氛圍。因此需要在專業培養目標就把社會工作專業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課程的設置應體現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課程的教學應著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因此需要民族地區高校首先要提升專業課教師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倡導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使用一些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參觀法等;最后學校要創設符合實踐教學需要的實訓和實習場所,充分利用班級資源、學校資源、社區資源等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課程的傳統性與創新性相結合,強調課程設置的區域性、民族性、特色性
民族地區社會工作課程體系改革要突出特色,在傳統的基礎上有創新,體現民族性、區域性,這是民族地區課程體系改革成敗的關鍵,也是社會工作教育本土化的必然要求。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助人活動在西方社會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而在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卻相對遲,至今也只有十幾年的歷史,因此可以說社會工作專業是一個西方文化的產物。社會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是產生于國外的社會工作教育模式進入某一國家或地區發生變化的過程。如何促進國外的社會工作教育經驗在中國創造性的應用借鑒,促進社會工作與中國社會工作經驗及特有社會資源的有效結合,發展出一套具有民族地區高校自身特色的社會工作的教育課程體系,這實際上是民族地區社會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問題,也是目前民族地區社會工作教育課程體系改革面臨的難題。
三、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強調社會工作教育的終身化
民族地區高校社會工作專業還應該承擔起地方職后社會工作教育的責任。社會工作的性質決定了社會工作教育課程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識,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知識的掌握博而不精,雜而不深,因此,要有效開展工作,需要加強職后教育,社會工作者應根據工作的對象、工作的性質、工作的范圍等對工作相關方面的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對于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者來說,需要了解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宏觀的生態系統,需要了解民族地區家庭、同輩群體、職業群體等中觀系統,需要了解民族地區的個體的生理系統、心理系統和社會系統等微觀系統。總之影響民族地區個體行為的因素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職前教育有了一定的基礎,而職后教育可以使得工作的開展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就我國目前來看,社會工作專業對口就業率很低,經過系統社會工作職前培訓的人才大量流失;另外一方面,很多一線的社會工作者卻沒有經過系統的職前培訓,職后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民族地區高校應根據本地區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地區的民情、族情、區情,有針對性的開展職后教育。
四、按市場需求確定社會工作專業的培養模式,建構有民族特色的社會工作課程體系,強調課程體系的適用性
少數民族無論是在資源的占有、權利的分配,還是在交通、居住條件、生活水平等等方面,都是事實上的弱勢群體。民族地區結合自身的區情、族情特點,把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作為民族地區社會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對于化解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或沖突,促進不同階層以及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具有重要意義。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主要是從事各民族的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社會保險、社會救災和社區工作等。這些工作在民族地區大致存在于三個層次中:一是各級民委、民政、工會、婦聯、共青團等有關部門;二是社會福利團體,如殘聯、慈善機構等;三是從事社區服務的基層工作人員。這三個層次社會工作的承擔主體,基本上就是政府或準政府部門。社會工作是一項專業,需要具備專業素質的社會工作者來擔任,而政府作為社會工作的主體,最大的問題就是把社會工作當成一項普通的行政事務,從而嚴重影響社會工作的質量。再者,民族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和風俗習慣,單靠行政手段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總之,民族地區現有的社會工作隊伍專業素質偏低、專業人才缺乏,彰顯民族地區社會工作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針對民族地區社會工作的實際情況,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需要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現有從事民族地區社會工作的在崗從業人員進行職后培訓。其次,高校應該把課程改革的重點放在建構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工作課程體系上。民族地區社會工作課程要體現適用性,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民族地區社會工作要以社會保障為主,因此高校課程設置要體現社會保障方面的內容;民族地區社會工作的對象決定了民族地區高校課程設置要具有民族特色,要開設與當地民族文化背景相關的一些課程;社會工作的一些常規課程中,教師要強調相關方面的內容,如社會心理學中的宗教心理學部分,社區工作中關于民族文化傳承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胡陽全. 我國民族地區社會工作探析[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11.
[2] 魏小琳. 后現代視野中的高校課程體系建設[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7.
【作者簡介】
呂紅梅(1982—),女,漢族,云南曲靖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曲靖師范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