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科學分層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能力和需求來選定教學內容,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提高學習效率。進行分層教學可設置啟發式問題,設置有梯度的作業,根據學生能力來設置分批達標的任務,根據學生差異進行評價等,這些都是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分層教學 高效課堂
孔子曾提出的“因材施教”,就體現了科學分層的教學思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和學習需求來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安排程度不同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語文課程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一、有的放矢,問之有道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提出:每一名學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提問給他們提供思考、表現和成功的機會。為使提問有的放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來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探究教材,實現科學分層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故鄉》一文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來設置問題,讓學生逐個擊破,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線索、搞清人物關系的問題,如:“《故鄉》一文描寫了三個典型的人物形象,你知道他們都是誰嗎?請針對這三個人物形象,先找到文章中具體描寫他們的片段,閱讀之后再分析他們的形象,并嘗試揭露他們命運變化的根源。”這些問題從文章表面入手,漸漸切入文章核心,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起到促進和啟發作用。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除了讓他們分析文章主旨外,還可以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如:“對于《故鄉》一文的主題,有三種不同的理解,分別是隔膜說、農民問題說和批判辛亥革命說,請嘗試查詢了解并分析這三種不同的觀點,并說說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認為文章的主題是什么?”問題涉及文章的內涵,對于有能力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激發思考的挑戰。
恰當的提問可以促進學生更投入地思考,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來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循序漸進,梯度作業
美國學者卡爾羅提出:“若能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材料,那么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達到既定要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有梯度的作業,從而深入挖掘他們的潛力,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
例如,在學習《為你打開一扇窗》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來科學地設置有梯度的作業,以提高全體學生的作業完成度。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以完成課后思考題為主,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弄清楚“作者為什么說要打開文學的大門”“作者分別從什么角度贊美了文學”。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跳出文章,聯系自己曾讀過的文學作品來談一談“對于文學育人的作用是如何看的,自己是否有相同的感受”。為了擴展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閱讀《我見到的大作家》,了解趙麗宏是一個怎樣的人物;閱讀《青春之門》等作品片段,讓學生嘗試將《青春之門》和《為你打開一扇窗》進行對比閱讀,比較這兩篇文章在寫作手法、修辭手法和語言詞句等方面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完成初級作業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挑戰高難度的作業,而教師只要對其進行適當鼓勵和指導即可,讓他們在循序漸進中提高語文水平。
設置不同梯度、循序漸進的作業符合教學規律,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充滿信心地完成作業,并通過擴展練習來逐步提高語文素養。
三、動靜交替,分批達標
在所有教學環節中,上課是重中之重,要保證授課的質量,就必須運用動靜交替的方法來合理安排課堂結構,用富有感染力的授課形式來激發基礎層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靜為主,啟發思考,鼓勵他們進行自學探索;而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鼓勵他們完成一些高難度的調查研究。這種分批達標的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鼎湖山聽泉》一文時,教師可采用動靜交替的方法讓學生分層次地學習,分批達標。對于基礎層的學生,可以采用以吟誦探究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熟讀文章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感悟主旨,還可以給這部分學生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讓他們帶著問題進行朗讀,如“文章以寫泉為主,兼顧了哪些寫作方式”“文章結構錯落有致,請找出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將哲理蘊含在景物描寫中,并嘗試背誦這些精彩片段”。對于這部分學生,要以靜為主,要求學生在誦讀探究中掌握文章的結構、意蘊、內容等。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生,除了上面的要求外,還可以適當加入一些以動相輔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請就文章內容進行討論,思索在寫作中如何進行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文章創作”。還可以組織高層次的學生進行辯論比賽,讓他們說一說“在開發旅游區時,應該以發展經濟為主,還是以保護自然和文物為主?為什么這樣認為?”這種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動靜交替、分批達標的方法使得課堂學習動靜皆宜,每一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可以更好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四、尊重差異,溫馨評價
學生完成作業之后,重視學生差異基礎上的合理評價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在評價時,教師可以采取分層評價的方法,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幫助成績差的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同時促進成績好的學生繼續深入探究。
例如,在學習《三峽》一文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請利用工具書來對闕、疊、嶂、曦、襄、溯等較為生僻的字進行解釋。”在對學生的完成結果進行評價時,教師要用溫和的評語來指導。如果學生在理解文辭過程產生了疑問,則可讓不同層次的其他學生幫助解決,但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和解答。在指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文辭之美時,可以提出:“請嘗試說說文章是如何描寫三峽總體地貌特點的?四季各有什么特點?”對于能力較低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淺嘗輒止,只要能分析出夏季水勢迅疾、冬春季景色秀麗、秋季風景幽靜凄涼等特點就可以了。但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在評價時,則可以提出更高要求,鼓勵他們深入思考和探析,如“《三峽》‘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這一句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給人帶來了怎樣的感受?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是純寫景還是加入了主觀感受,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些問題可以拓展學生思維,使之深入理解文章。
在重視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正確評價,可以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心理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不僅要發展學生的個性,更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運用科學分層的方法,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形式各異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以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錢琳靜.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分層管理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1).
[2]姬桂賢.淺議初中語文分層教學的有效實施[J].文理導航:中旬刊,2012(9).
[3]王瑩瑩.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和教法初探[J].安徽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