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軍
【摘 要】許多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產生厭倦情緒、逆反心理。教師要學會積極鼓勵學生的每一次進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富有情感的語言,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關鍵詞】語文教學 興趣 教學方法 情感 和諧
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考試成績差,在語文課中找不到自信、快樂,自然會對語文課產生厭倦情緒、逆反心理。學生雖然逆反心理嚴重,但也有規律可循。我們只要掌握了它的規律,把握青少年可塑性與好奇心強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就能巧妙地將學生引到正確的發展軌道上來。
一、積極鼓勵學生的每一次進步
有些學生語文基礎差,每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以致產生了厭倦情緒,甚至視語文為敵人。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取得的點滴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多加表揚和鼓勵,尤其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大膽質疑,積極參與,則更應鼓勵。很多學生想參與課堂但顧慮重重,既怕教師瞧不起,又怕同學譏笑。這時,教師對于學生即使是看起來幼稚可笑的問題也應給予充分鼓勵,激起他們探索問題的沖動和欲望。教師的主要職責是精心組織,耐心指導,努力幫助,熱情服務,就是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陶行知先生講:“創造始于問題。”學生有了問題,才會去思考,去探索,才有可能產生創造性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問題不要先急于給出結論,而應有意識地設置一定的懸念,讓學生自主去猜測,去分析,去發現,去探索,去“異想天開”。讓通過學生自由討論問題、評價問題來展示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思考問題的習慣。教師既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獨到的見解,又要注意引導問題的深入探究,把握時機,為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創造條件。
二、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學生對語文之所以會產生厭倦情緒,除了自身的內因之外,還與教師陳舊的教學方法有關。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學雖無定法,仍需要講究教學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重要方面。語文教師要注意結合文本和學生的實際,每節課選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而且應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使課堂不斷推陳出新,使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中感受創新帶來的學習樂趣。呂叔湘先生說過:“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方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是生機勃勃的。如果說一種教學方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方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我們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學方法時,都不可忘了這個“活”字。因為學生好奇心很強,這種好奇心表現在對新事物高度的注意和濃厚的興趣上。因此,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
三、運用富有情感的語言
我們在評價語文課時,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既找不出執教者知識上的錯誤,也沒發現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達上有什么明顯失誤,但是卻說不出有多么好,總覺得缺少點兒東西。缺少什么呢?仔細品味,發現缺少的是激情——教師的激情。對于缺少激情的語文課,學生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精神不飽滿,勁頭不足,聽著不過癮,語文學習的目標落不到實處,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師語言缺乏情感,課堂用語沒有色彩,翻來覆去老是那么幾句話,學生聽了就會乏味,昏昏欲睡,提不起興趣,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如何使語言富有情感呢?
首先,語言表達宜抑揚頓挫。“言為心聲”,有聲語言的傳播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而語言也是最有利于表達情感的媒介。一些語文課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師語言平淡,課上總是一個腔調,一個語速,沒有節奏,沒有重音,沒有起伏,學生聽著很容易懨懨欲睡。
其次,課堂結構宜張弛有度。平鋪直敘的課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設問、懸念、鋪墊等手法,使課堂呈現出起伏、急緩、張弛等變化。在設計教學時,要留意教學高潮出現的時機,引導學生達到思維力度的高峰。課堂高潮迭起,氣氛熱烈,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就會增強,課堂就如源頭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師生共同沐浴在這樣的課堂之中,不知疲倦,共同進步。
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好感。傳統的課堂氣氛緊張,學生不敢想,不敢說,極不利于學生潛能的發揮。新課改要求師生間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營造寬松的氣氛,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才會真正地投入其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激發學生創造、學習的源頭。教師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贊揚的眼神,甚至一個點頭,摸一下孩子的頭,都是一種對學生的友愛和肯定。在這種充滿愛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心里沒有任何壓力,感情得到釋放,從而實現自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