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莉娟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定的掌握,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社會責任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主要探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意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責任意識 培養
為了使學生適應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改革后,教師通過講述歷史現象與發展規律,能夠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當前高中歷史課教學現狀
(一)教材與現象脫離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歷史知識點,教師應該改善教學方式,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歷史知識與現實的結合,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達到學習目的。但是從現階段的歷史教學來看,教師常常脫離社會現實來講課,主要按照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簡單的介紹,沒有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研究,因此導致學生未能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模式較為簡單
在現如今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就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當前很多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枯燥乏味,使學生逐漸產生抵觸心理,繼而不能有效地掌握知識點,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進一步導致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淡化。由于長期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遍低下,不利于學生正常發展,也不利于其日后順利進入工作崗位。
(三)重視度不夠
對于高中歷史課來說,學生通常只是靠死記硬背來掌握知識點,而對于知識點的深層含義并沒有深入挖掘,這也直接導致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是忽略狀態。現在的高中生越來越缺乏社會責任意識,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損失。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高中生需要努力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以便將來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但是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歷史課不被學校和老師重視,導致學生也對歷史輕視,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不利。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意識的步驟
(一)優化教材內容,正面宣傳
對于現在而言,過去是歷史;而對于未來而言,今天則會成為歷史。現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未來則是今天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歷史的發展與變遷,我們能夠了解我國社會的發展規律。因此,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想向學生滲透社會責任意識,應該充分結合歷史教材上的內容,激發學生內在的民族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用歷史事件來教育學生、感染學生,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改革后,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更加完善,向學生展示了歷史的全面發展歷程。因此教師要抓住課改后的特點,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感教育。比如,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辛亥革命中體現的追求自由民主的民族精神,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突破常規、勇于創新的精神,也能夠喚起學生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現實責任感,因而意義非凡。
(二)運用情境教學,激發責任意識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運用情景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好地掌握歷史知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為學生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然后創設相應的歷史場景,吸引學生快速參與到教學中來,為學生還原真實的歷史,使學生能夠從中領悟到歷史事件的真相、發生的原因,從而激發出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比如,學習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情景演示,讓學生體會紅軍長征路上遇到的艱辛,這樣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責任意識,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從而使其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三)提高重視程度
為了不斷深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學校和教師要不斷提高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要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樹立正確的“三觀”,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成長為一個優秀正直的青少年。比如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歷史文化交流、參觀歷史遺跡、開展歷史知識競賽、舉辦話劇表演、觀看歷史劇、歷史電影等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歷史責任教育,活動形式多樣,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深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結語
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要不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對社會、對人生有進一步的體驗,從而促進歷史教學改革的新發展,促進學生的新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冬.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齊貴香.高中歷史教學中法制意識的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3]尹悅.高中歷史教學中民主意識的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