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仕雄
摘 要:農村小學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語文綜合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深入挖掘農村教學資源,開展有特色的農村小學語文新課堂。各地區都蘊含著豐富的課外資源。基于農村實際情況,語文教師要有開發利用資源的意識,揚長避短,發揮課堂和課外資源的優勢,把小學語文課上得有特點、生動、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用語文的意識,讓學生積累中華文化,感悟多彩生活。
關鍵詞:教學資源;教學效率;小學語文
很多人都認為農村的教學條件相對差一些,有的地方還沒有普及多媒體,網絡也不發達,在交通不方便,圖書館等相應教育配套設施都缺乏的情況下,怎樣搞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呢?教師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善于發現和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土人情等課外教學資源,從課外資源中探索出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方法。
一、教材與生活相結合
不管農村還是城市,語文課堂教學都要立足于教材,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是新課標改革下的一大特點。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師要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來學習語文,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農村的地域環境等特點,教師在教授課文時,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把生活和課本內容聯系起來,縮小學生和教材之間的距離,這樣學生理解起課文來相對容易。如,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爭吵》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聯想自己和同學之間產生矛盾的想法和感受,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就不難理解課文了,也能從中明白童年時自己的不懂事和友誼的可貴。
二、發掘農村課外資源的重要性
新時代背景下的語文教育,要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的陳舊觀念,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發掘課堂外的語文資源,并充分利用起來。通過我的調查,發現農村語文教師對農村課外資源優勢并沒有重視,也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這會導致學生課外學習渠道狹窄,無法在更廣闊的語文天地中獲得學習的快樂感。農村課外資源鮮活、豐富,能夠和課堂資源形成互補。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要發散思維,尋求多種語文教學手段,善于從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發現語文資源的廣泛存在,并加以發掘利用,為農村語文課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此外,小學生的特點是情感逐漸豐富起來,卻又不太穩定,教師在引導學生利用課外資源時,要注意調動學生情感,重視情感熏陶和提高小學生審美能力,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得到全面發展。
三、利用農村資源進行語文情感的熏陶
1.從自然和社會資源中發現寫作素材
農村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小學語文寫作提供了良好素材。農村相對城市來說,自然環境資源更為豐富,這里沒有高樓大廈,但有郁郁蔥蔥的小樹林,有清澈見底的小河,有自由自在的魚兒,有嘰嘰喳喳的小鳥,還有小木屋和裊裊炊煙。在農村小學生的眼里,這些簡單的景致是充滿靈氣,十分優美的。那么,在遇到寫景類作文時,這些便都可以成為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帶著發現美的眼睛看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大自然是一幅沒有文字的畫,卻又含義深刻,引起人無盡的思考和遐想,讓人感受靜謐之美、和諧之美、躍動之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大自然中放飛思想,讓他們嘗試讀懂自然,感嘆自然,表達對自然的特殊感情。帶著這樣的語文情調來寫作文,課堂教學效率怎么會不高呢?此外,農村中的社會資源也十分豐富,如,有的地方有廟會。趕廟會是很多學生樂于參加的事,在其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歡樂的氣氛,自由吃喝玩樂,一天的生活十分豐富。但寫作文的時候,要從中選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并通過思考得出個人真實的感受。
2.利用文化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民間文化資源包括傳統節日風俗習慣、歷史古跡、工藝、戲曲等。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遇到有關民俗或介紹歷史古跡的單元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到自己的家鄉發現充滿傳奇色彩的習俗,聽老一輩人講述歷史古跡的由來。通過實踐能夠激發學生對故鄉的熱愛,并教會學生關心生活中的事物,思考其形成原因,產生感悟。這樣真實的語文實踐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新的認識和體驗。
總之,農村語文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開闊學生的語文視野,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在農村實際情況下,達到教學目標,搞好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秦慧娣.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的策略研究[D].寧夏大學,2013.
[2]楊銀生.農村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
[3]陳軍英.淺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學周刊,2015(2).
[4]高曉微.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農業與技術,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