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寬龍
摘 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小學數學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中心。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淡化教師權威。通過數學學習,將數學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小學數學;觀念創新
一、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的中心
傳統的數學教學: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得知識的機會;對書本知識、運算和推理技能關注較多,而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情感關注很少;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從“以教師為主,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模式教學觀念向“以學生為主體,知識與能力并重”的開放式教學觀念轉變,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意識。文化反哺時代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他們有能力也有膽量懷疑教師和教材上的東西。學生不再是虔誠聆聽,而是確信、理解、質疑,然后反思。學生“質疑”和“反思”,數學課堂從“物化”變成“人化”。現有的數學教師關注數學知識點,關注學習的效果,忽視學習過程與方法,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的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教師、課本為中心,過度練習,學生很少有機會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獲得知識與發展,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這樣的數學課程下,學生的情感是被動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談不上合作學習。學習的數學知識更多的是結論的知識,更多的是數學的技能和技巧,缺乏應用價值。
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新課程注重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意味著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是學生身體、智慧、態度情感、價值觀和社會適應性的全面提高與和諧發展。是學生而不是傳統的學科內容和價值觀決定學校的課程和活動,強調學生的自由,強調學生的創造性,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培養“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會一體”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認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要把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進行全面的培養。人的學習不同于一般動物學習,不僅要重視人類認知結構,而且要關注人類情感、價值觀、態度等最能體現人類特性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要理解學生的行為,必須理解他所知覺的世界,即必須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要改變學生的行為,首先必須改變其信念和知覺。因而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高級心理活動,如熱情、信念、生命、尊嚴等內容。從全面發展的視角關注學習者整個人的成長歷程,以發展人性;注重啟發學習者的經驗和創造潛能,引導其結合認知和經驗,肯定自我,進而自我實現。
二、淡化教師的權威
以人為本強調小學數學以學生為中心,要求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應該與學生的興趣相聯系。強調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權威意識。反對傳統教育中教師所具有的那種專斷性的主導作用,由上級的權威者把所必須接受的東西傳給下級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體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輸、宣傳。文化反哺增強了當代學生的平等意識、主體意識,他們渴望與教師或其他學生互相溝通、探討,渴望教師換位思考,理解學生的難處,彼此間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關系。中國傳統根深蒂固的“長幼有序”思想受到沖擊,強調互動雙方的地位平等以及互動雙方應該共用一套社會標準。教育過程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打破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固定地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他們之間地位平等,當然也就不存在教師的權威。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
鼓勵創新意識。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創造知識的地方。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勇于生疑、敢于質疑。亞里士多德早就有“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名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也提出“懷疑一切”,這反映出人們敢于懷疑、敢于追求真理、不盲從權威的探索和創造的精神。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學生提出問題,這是“問題解決”的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币虼?,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新課程、新理念時時刻刻沖擊著小學數學課堂,這要求創造性地學習和實踐數學課程標準,轉變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并將其運用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情感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