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星
摘 要:文秘專業在注重實踐教育的同時,容易造成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忽略,影響文秘人員的綜合素質。因而在有限的學校教育期間,通過課程模塊設置的調整、教師觀念的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進、文學類相關課程的學習,充實文秘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文秘;文學類課程;人文素養;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208-02
近些年為配合市場需求,文秘專業成為很多高職院校的必備專業。但文秘人才的“質”與“量”并沒有呈現正比增長,甚至存在“質”的下降,特別突出的是學生人文素養有明顯的滑坡。這一問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大環境看,年輕一代學生群體的傳統信仰普遍缺失,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從更直接的角度看,過多關注文秘專業的實用性特點,導致文學類課程或文化類課程課時大為縮減。雖然這樣的調整有其根據,但對老師和學生來說并不合理,從學生“學”的角度看,課時減少意味著接觸的內容必然減少,造成知識的遺漏;從老師“教”的角度看,繁多的內容壓縮在有限的課時內,應提到的知識點沒時間講到或無法深入,造成對文學現象的教授不夠連貫或蜻蜓點水,達不到本科教育應有的水平。因而以教學各環節特點為基礎,探討文秘專業文學類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學類課程的重要性
1.拓展知識面
大學四年中除了專業學習,拓展知識面也是教學目標之一。文學類課程中有相當比例的內容,不僅是中文專業學生應當掌握的,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應該了解的。中外優秀文學作品不勝枚舉,如果連文學常識類的問題都不了解,很可能會影響未來的工作甚至在生活中鬧笑話。因此,了解文學發展基本脈絡、熟悉部分作家作品、閱讀原著或某些章節都是在校期間應當實現的基本目標。
2.提高寫作水平
文學類課程的學習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優秀作品會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雖然文秘工作以公文寫作為主,但基本的語感、嚴謹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的。文學類課程即是在這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為寫作能力的充分發揮打好基礎。
3.增強基本素養
文學類課程不僅要了解文學發展的過程、作品的內容、作家的軼事,更重要的是得到人文素養的積累。優秀的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作者對人生、對世態的觀察思考,飽含有價值的人生經驗;豐富多樣的文化常識則充實了學生的基本素養,西方文學作品的文化習俗、中國文學中大量的典故、傳統文化都有可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到,如果對其本意把握不準,勢必會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必要的誤會,影響個人甚至集體的形象。
4.豐富美育感知
中外文學作品有很多都是思想內涵與外在形式的完美結合,閱讀這樣的作品既是美的享受,也是提高個人美育感知的有效途徑。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曾說:“在這個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的時代,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的危機:年輕一代心靈的缺失(空洞化、虛無化),美感的缺失,語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個民族精神的危機。”[1]對于文秘專業的學生來說,同樣不可輕視。除了具備扎實的工作技能,文秘人員還需要游刃有余地協調、輔助,在集體中起到緩沖各方的作用,較高的情商、巧妙的語言藝術都能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文學作品中對世態現實、為人處世有豐富的展示,從中不難獲得對自己有幫助的啟發。同時,學習、工作之余的閱讀也可以緩解情緒緊張,修身養性,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文學潛移默化的影響雖是無形的,但卻是終身的。
二、課程模塊設置的調整
大多數文秘專業依托于中文專業辦學,但其特殊性決定了課程模塊不能照搬中文專業。目前,文秘專業的培養計劃較多關注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開設如《辦公自動化》《公文寫作》《秘書參謀言諫職能考■》等課程,總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減少基礎類課程課時也是必然。因此,就需要對文秘專業課程進行詳細周到的考慮,盡量兼顧各方。
1.課程之間相互補充
美國教育學家小威廉姆·E.多爾認為“教育聯系”指課程結構內在的聯系,它賦予課程以豐富的模體或網絡[2]。文秘專業以實用性、時效性為突出特點,與現實環境、專業特點、學生需求相結合是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與現實緊密聯系、及時了解并緊跟行業變化是制訂培養計劃的前提。文學類課程看似與現實距離較遠,但從長遠角度而言并不是完全沒有聯系。例如從公文寫作角度出發,將古代公文選講一類課程引入課堂,許多公文本身也是著名的論文,如賈誼、蘇軾、歐陽修等人的政論文,通過對優秀篇目的學習了解古代公文面貌,總結其文體特征,能夠熟悉掌握文種特點;從秘書人員工作環境出發,在選修課模塊中開設如《官場小說選講》之類課程作為文學課程的補充,作品選擇自由度較大,能夠兼顧實用與時效兩方面要求;從秘書接待角度出發,將酒文化、茶文化的基本常識與《秘書禮儀》相互滲透,或在《中國文化概論》的課程中進行重點講解,使學生對工作細節有具體感知,對豐富學生人文素養、塑造良好形象也會帶來一定的幫助。
2.講授與實訓相互促進
秘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在校期間培養的重點,實訓環節占有比重增長,加強鍛煉學生對計算機、復印機、碎紙機、照相機等機器的操作,WORD、EXCEL、PPT等軟件的掌握,甚至視頻、音頻軟件的基本了解,形成不同層次的能力結構。實訓過程中引入文學類課程的內容,便可以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例如通過文學作品的某些篇章或段落的文字錄入促進盲打速度的提高,并提出對文字排版、編輯的要求,以此促進使用WORD的熟練程度;通過制作賞析詩詞作品的PPT,梳理相關內容并進行合理部署,使文字、圖片、音頻甚至視頻成為有機整體,能夠準確反映作品主要內涵與特色。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熟悉、理解作品,對文學類課程是有益的補充,另一方面對PPT制作的環節、整體效果的布局安排都是較為系統的訓練。
三、教師觀念的轉變
1.具有“大文學”觀的意識
“大文學觀吸收了純文學觀的學科知識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同時又兼顧了雜文學所主張的那種博學深知和融會貫通,把文學生命和文化情態溝通起來,分合相參,內外互證”[3]。文學類課程為學生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生活、個體的感知能力。教師作為引路人,要引導學生學會用審美的眼光看待周圍人事,培養積極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精神內涵,課堂上時常滲透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內在解讀。如通過對蘇詞的賞析,重點使學生領會蘇軾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冰心、楊絳的女性作家作品中感受她們對生活的熱情;對莫泊桑小說的解讀,體會人性的多面化等等。
2.樹立區別對待的基本觀念
如前文所講,文秘專業具有其特殊性,教師應樹立與中文專業區別對待的觀念,調整授課內容或講授方向,細節上力求與秘書工作內容及學生個人成長需求聯系起來。例如對愛情詩詞的講解中代入正確的愛情觀;對李白的介紹中強調李白曾為翰林學士,結合《中國秘書史》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翰林學士這一官職的認識;對中外名著的學習中,亦可轉變思路,以文秘專業的角度提出新觀點,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的管理才干、平兒的參謀言諫才干、薛寶釵的語言藝術,《顧問官》中對官場的描述,《紅與黑》中于連的秘書身份等等,都是適合文秘專業學生思考討論的話題。
3.緊跟時代變化,掌握新的動向
文學類課程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教師的意識不能停滯不前。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教師需要通過不同途徑,了解學術動態、社會變化。目前在校學生以90后為主體,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可以從社會話題入手,引導學生關注相關文學作品。比如不少影視劇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通過比較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對于學術動態的介紹,對教師和學生的成長都會產生積極作用。
四、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進
實際授課過程中,時常出現學生對文學作品十分陌生的情況,即便是經典名著,能主動、完整閱讀的學生少之又少,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文學類課程的內容十分繁多,相比中文專業,文秘專業的教學目的側重于知識面的“廣度”,“深度”在其次。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是教師講好課的關鍵,也是學生是否有收獲的關鍵。在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模式下,教學方式的改進尤為重要。
1.學生應變被動為主動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容易造成懶散應付心理。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能夠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將討論環節常態化,利用課前5分鐘,每次一位學生闡述一位作家的主要文學成就、或一部(首)作品的內容及藝術價值,促使學生主動讀書、查閱整理資料,并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由此積少成多,會給學生帶來極大收獲。
2.增加實踐環節
文學類課程教學中也能引入文秘專業特性,達到二者的相互促進。例如學生記筆記時,要求以速記的方式進行,無形中也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同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提高速記效率,既完成文學類課程的學習,也突出文秘專業的特點。必要時,嘗試慕課、翻轉課堂等形式,也是有益的實踐。
3.以合作促學習
面對大量的中外文學作品,學生無所適從;課程繁重的前提下巨大的閱讀量更是難以實現。教師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分別閱讀不同的作品,或某一作品中不同的章節,相互交流讀后感,形成“研討型”的課堂氣氛,以此帶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同時達到引發學生思考,逐步鍛煉分析判斷能力的目的。
總之,教師應認識到文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生動具體地了解中國現當代的思想史和民族的精神史,讓他們感受不同的心靈,體驗各具個性的內心世界,變得更能理解人,更富有同情心,一句話可以概括為,變得更具有審美判斷力,而又更具有理性的批判力量,從而形成一種健全的人格”[4]。同時也應從文秘專業的特點出發,積極探求合理高效的施教途徑,為現代社會培養既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又掌握秘書業務能力的高級秘書人才。
參考文獻:
[1]錢理群.重心是文學教育[N].南方周末.2007-05-24.
[2][美]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255.
[3]楊義.重繪中國文學地圖[J].文學遺產,2003(5).
[4]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今傳媒,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