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志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從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靈活地將德育內容嵌入具體的語文知識點教學活動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進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發展學生情操品質雙重教育教學目標的更好落實。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識字學習;閱讀學習;寫作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學科中蘊含的人文教育資源,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層面的熏陶及教育,以便在切實促進學生語文技能、修養得到鍛煉與發展的同時,真正推動其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設,保障其實現德與智的均衡、協調發展。”以下,筆者將在認真研讀新課標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就小學語文中的德育策略展開分析與探討。
一、在識字學習中滲透德育
識字是小學語文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著小學生語文學習活動較高比例的學習時間。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牢牢抓住識字教學的這一寶貴資源,在教會學生漢字讀音、漢字書寫、漢字記憶等重要技巧的同時,適當對其進行德育的滲透。
此舉在一定程度上可收獲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學習“孝”這一漢字時,我將其拆分成了“老”及“子”兩個部分,并明確地告訴學生:“老”代表的是父母,“子”代表的是孩子,父母辛辛苦苦養育我們,為我們無私地奉獻了他們的一切,因此,我們在對待父母時,要切實承擔起厚待他們、呵護他們的義務與職責。
這樣一來,借助“孝”字“老”在上,“子”在下的創造性講解,學生便很容易實現對“孝”字的輕松理解與深刻記憶。除此之外,更要使他們深刻認識到:要理解父母的奉獻,要懂得對父母的付出給予感恩,做一個孝順他們的好子女,從而巧妙實現識字教學與德育的完美結合與滲透。
二、在閱讀學習中滲透德育
通過對閱讀素材的調查,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教材還是課外閱讀素材,小學語文所選取的閱讀資源除了都有著較高的創作水平之外,通常還都會或多或少地蘊含有作者的一定積極情感或者道德素質傾向。如《藍色的樹葉》一文宣揚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陶罐和鐵罐》一文強調“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與缺陷,更要發現、承認他人的優勢與長處”……從這層意義展開來講,閱讀學習也不失為對學生巧妙進行德育滲透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考慮至此,筆者在自身的教育實踐中有意識地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道德品質等在內的熏陶及教育,教學反響良好。如,在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一課文時,我除了向學生詳細講解其中的新字詞等具體語文知識點之外,還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的德育滲透:結束課文講解之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搜集、整理關于我國森林植被覆蓋情況、水土流失情況、土地沙漠化程度以及植物覆蓋與環境保護、土地保護等相關的環境保護知識。這樣一來,便使學生對我國當前的環境保護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有利于他們在日后的實際生活中盡量做到愛護土地資源、愛護森林植被資源等意識的形成與樹立,從而真正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一課文的教學內涵發揮到最極致。
三、在寫作學習中滲透德育
寫作是創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獨特認知與體驗,其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寫作者的個人情感及思維思考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將寫作教學當做有意識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道德品質等巧妙德育滲透的重要渠道之一。
以我自身的寫作教學實踐為例,我就會非常注重抓住學生現實社會實際生活中的隨機事件、隨機現象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和思想情感上的滲透教育。如,有次班級內的垃圾桶滿了,學生紛紛抱怨,可是我卻觀察到誰也沒有主動將垃圾桶清空并進行整理。我在接下來的語文寫作課上,要求學生針對上述現象,嘗試寫出一篇文筆流暢、主旨明確的文章。這般一來,不僅使學生意識到:語文知識蘊含在平凡的現實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切現象都可以作為文章創作的源泉,“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促使他們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認真觀察生活、積極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學生的文章創作過程還確保他們對上述“紛紛抱怨,卻無人主動對垃圾桶進行清理”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分析,探究“為什么”,又該“如何做”,很顯然這就為其形成“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建立“無私為集體奉獻自身力所能及的力量”的科學意識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總之,作為一名基層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從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靈活地將德育內容嵌入具體的語文知識點教學活動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進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使學生情操品質雙重教育教學目標的更好落實。
參考文獻:
宋瑞瑞,任美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教育科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