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凌云
【摘 要】猜想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實踐告訴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數學猜想的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合理地猜想,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探究,并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數學猜想;感知;體驗
數學猜想是指依據某些已知事實和數學知識,對未知的量及其關系所作出的一種似真的推斷。它是數學研究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又是科學發展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波利亞曾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之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種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他就不會打盹或搞小動作。”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搭建猜想的平臺,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課堂教學中如何搭建猜想的平臺,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呢?
一、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良好的師生關系、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是學生大膽猜想的保障。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氣氛中,才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而數學猜想是一種難度較大的跳躍式的創造性思維,小學生的猜想能力受思維發展特點和自身現有知識的限制,再加上猜想的跳躍性,其結果必定存在正確和錯誤之分。因此,教師要堅持一條信念:允許“錯誤”,善待“錯誤”。要以樂觀的眼光和寬容的胸懷去對待每一位學生,堅持鼓勵性評價,營造良好的,寬松的課堂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敢猜。
二、充分感知現象,讓學生學會猜想
很多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都會運用“猜一猜”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課堂教學氣氛。可是有多少學生在猜一猜這一數學活動過程中獲得了數學猜想,猜一猜就是數學猜想嗎?
獲得數學猜想的前提是研究者對研究對象或問題有一定的認知,學生只有在獲得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經驗獲得數學猜想。如果對研究對象一無所知,可以想象這樣的猜想只能是瞎猜。
案例1:克的認識。
在認識克之后。
師:同學們,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重量約1克嗎?
生:很薄的本子、很小的橡皮、1角硬幣。
師:請你掂一掂你的數學書,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不知所措)。
案例2:克的認識。
師:1個1角硬幣重1克,10個一角硬幣重幾克?
生:10克。
師:小組合作,把10個硬幣放一起,掂一掂(感知10克的重量)。
師:(拿出1個雞蛋讓一個學生掂一掂)你覺得與剛才的10個硬幣比,怎么樣?
生:這個雞蛋比剛才的10個硬幣重一些。
師:一些是指重很多嗎?
生:不是重很多。
師:(把雞蛋又給另一名學生掂一掂)你覺得呢?
生:我也覺得這個雞蛋比10克重一些。
師:請大家掂一掂自己手中的雞蛋,猜一猜雞蛋大約是幾克重。
生:(七嘴八舌,課堂氣氛很活躍,更可貴的是學生的猜測結果都比較接近50g。)
從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案例1中,學生盡管感知了1克,但對數學書有幾克重還是很難想象的,因為學生缺乏這樣的生活經驗,更因為從1克到數學書的質量,這個差距太大了,學生無從比較,因此也很難估計。而案例2中學生感知了1克、10克的質量后,教師并沒有急于讓學生猜一猜雞蛋的質量,而是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讓學生感知1個雞蛋比10個硬幣重一些,不是重很多,也不是重一點點,再猜一猜雞蛋的質量,由于前面的鋪墊,學生獲得了充分的感知,為接下來的猜想找到了一個支點,因此學生的猜測活動很成功。
我們再來看“千以內數的認識”的兩個教學片斷:
片斷一:
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3捆小棒,請你猜一猜,哪捆小棒最接近1000根?
生:中間那捆最接近1000根,因為這捆最多。
片斷二:
師:同學們,在老師手上的這么大一捆的小棒共有100根,那么你能根據它的大小來猜一猜,下列3捆小棒(出示3捆小棒),哪一捆最接近1000根嗎?
生:我覺得是第2捆最接近1000根,因為第一捆太小了,可能只有300根左右,而第三捆太多了,可能不止1000根。
生:我也覺得是第2捆,因為1000里面有10個100根,而第二捆大概就有10個100根這么多。
片斷一中,學生一答就中,但是,學生的猜測基于什么依據呢?這樣的猜測里有多少運用了數學思考呢?而片斷二當中,老師為學生提供了“100根小棒”這個參照物,讓學生充分感知它的大小,并根據來它的大小猜測哪捆小棒最解接近1000根,在這一猜測活動中,學生不僅需要觀察思考,還需要運用比較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片斷二教師的設計是比較合理的。
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感知研究的對象,使學生能運用數學的方法去猜想,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三、體驗數學猜想帶來的成功的喜悅,使學生樂于猜想
猜想作為數學思維的一個極小組成部分,卻可以發揮較大的輻射作用,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為他們創設成功猜想的條件,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數的規律時,有位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老師拿出一個盒子,盒子里裝有一串花:1朵紅1朵黃1朵紅2朵黃……這位老師對學生說:“同學們,這串花是老師按照一定的規律穿成的,請你觀察一下露在盒子外面的花,想一想接下來會是什么顏色的花呢?”當學生作出猜想之后,教師拉出躲在盒子里的花,學生看到真如猜想的一樣時,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讓學生繼續猜,學生繼續體驗成功……學生越猜越有勁,從一開始少數學生參與猜想,到最后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猜想中。由此可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后,能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猜想,甚至是喜歡猜想。
有時,教師多問幾個“為什么”,也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我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當學生已經獲得了對“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等于這兩個數分別乘這個數”這一規律的一些感知后,我設計“猜一猜”活動:老師事先準備了符合這一規律的一道等式,等式的左邊是(36+45)×5,你能猜出等式的右邊是什么嗎?或者是告訴學生等式的右邊,讓學生猜出等式的左邊。當學生猜出答案之后,問一問你是怎么想的或是讓其它學生猜一猜他是怎么想的。我發現這個問題拋出去之后,大部分學生表示出了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數學雖是一門嚴密的邏輯演繹科學,但數學發現的普遍形式是提出假設,即不具有嚴密邏輯演繹的猜想。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的意識,更要使學生學會猜想。讓學生的思維積極開動起來,在猜想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錢珮玲.數學思想與中學數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2]顧泠沅.數學思想方法.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3]周文清.如何培養學生的猜測能力.小學數學教育.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