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培鈴
【摘 要】創意藝術活動,作為一種以激發幼兒藝術潛能和創造力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尊重幼兒藝術個性,十分符合幼兒創新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的需求。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我們迫切需要進行研究的就是:材料在創意藝術活動中對幼兒的創意行為起到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關鍵詞】大班;創意藝術;材料;拓展
《回歸兒童的創意藝術活動研究》這一課題在我們幼兒園已經開展了五個年頭。這五年來,我們經過多種方面的研究:如作品內容、呈現方式、解讀評價等等。但對于幼兒的材料,我們主要以廢舊材料為主,材料以軟布、盤子、牙刷、扇子、布條、繩、塑料袋作為主要的創作材料。不難看出,這些材料都是以平面為主,幼兒的創造性因此受到局限。所以,在這一年,我們主要針對幼兒創意材料的拓展進行研究與實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中明確要求幼兒園“應該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創意藝術活動,作為一種以激發幼兒藝術潛能和創造力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尊重幼兒藝術個性,十分符合幼兒創新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的需求。關于“藝術教育對于幼兒創造力、個性發展乃至素質教育的作用”美國哈佛大學的“ProjectZero”中的相關研究者已經做了充分的論證,并且獲得了權威認同。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我們迫切需要進行研究的就是:材料在創意藝術活動中對幼兒的創意行為起到哪些重要的作用呢?接下來,就拉開了我們班對于材料拓展實踐研究的小小心得。
一、增添紙盒讓創意“站起來”
在開篇之前,我就說到,我們之前的創意主要以平面為主,幼兒缺少立體性的材料,所以創意作品雖然形態各異,但是呈現的方式還是比較單一。為此,我們經過了很多的討論,研究,覺得加入紙盒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創意。隨后,我們利用家長資源搜集了很多紙盒,投放在創意區角給幼兒游戲。但隨著一段時間的觀察后,我們發現孩子不太愿意使用盒子,認為盒子的創意比較難塑形,還有的小朋友覺得盒子容易倒。這也讓我們開始反思材料的投入太過隨意。
1.分門別類巧投放
經過我們的觀察發現我們投放的材料比較零散,大盒子、小盒子全部放在一起,沒有給盒子進行簡單的分類。有些盒子適于壘高,有些盒子適合平鋪,有些盒子適合組合……隨后,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把盒子進行分類后,幼兒對于盒子的使用目的性更加明確,這樣更便于使用、取放材料。
2.合理參照添創意
隨后,我們給孩子欣賞了很多用紙盒做的造型,從最簡單的長頸鹿開始。慢慢,我們發現孩子們開始會用紙盒創意開屏的孔雀,創意高塔,創意消防云梯等等。為了增添孩子的積極性,以及豐富孩子的靈感,我們讓孩子每周都觀察一個他們認為特別的建筑作品,看看能不能用紙盒來玩一玩。就這樣,孩子的興趣越來越大,創意的作品越來越有特色。我們常說:“幼兒的靈感源于生活。”基于生活基礎上的創意,更生活化,更特色,也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3.建構積木來幫忙
漸漸地,孩子們開始了自己增添立體創意材料。他們發現,其實在創意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用立體積木,樂高積木作為創意的小幫手。在一次“摩天輪”的創意活動中,孩子們就用立體積木和樂高積木,利用三角支撐的原理建構了摩天輪。當然,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根本不懂“三角支撐”,但是他們欣賞過名畫“摩天輪”,他們觀察過樂高積木中的“摩天輪”,還有的小朋友去乘過摩天輪。所以,他們利用了這些建構積木創作了讓我們驚訝的作品。
二、趣味美食讓創意“動起來”
前段時間,在網上曾經瘋狂的轉載I dafrosk Instagram美食藝術作品《The Art Toast Project》的圖片。這些圖片主要是幫助媽媽們給小朋友做卡通餐,幫助那些挑食的小朋友。但這個又給我們的創意活動材料帶來了新的靈感。我們請小朋友帶來各種各樣的糖果、餅干、巧克力等等,讓孩子們利用這些美食進行創意。果然,孩子們的創意令我們驚嘆:有小熊一家人,有漁舟唱晚,有炊煙裊裊,還有小汽車,小房子……這次的活動,就連平日那些不愛創意活動的小朋友都爭先恐后。
看著這樣的好勢頭,我們趁熱打鐵。在后來的活動中,我們還讓幼兒用橘子皮、水果、樹葉、樹枝等作為創意藝術的材料。不難看出,選擇合適的材料會極大增加孩子的興趣,也讓創意材料的選擇進入一個新的局面。
三、小小主角讓創意“活起來”
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還曾經說過:“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的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目的就已達到。”
其實不止我們有創造力,我覺得家長也非常的有創造力。在一次孩子拿來的寫真中,我們看到了孩子躺在城堡邊上,寫著“我是王子”,還有躺在鐘樓邊穿著小斗篷,寫著“我要拯救公主”。就這樣,新的想法又在我們心中萌動。我們覺得讓孩子進入創意作品中,成為創意的一部分。
我們第一個嘗試的就是那一組寫真,好多的孩子都喜歡“我是王子”“我是公主”還有的小朋友創作了“營救公主”。因為沒有開展過此類的活動,所以開始的時候孩子們覺得無從下手。我請小朋友選擇一個代表躺在地上定位置,其他的小朋友進行分工創作。在我的幫助下,孩子明確了這類型的創作過程。當作品完成后,大家紛紛躺在作品上美美的拍了一張照。小朋友的臉上泛起快樂的笑容。看著孩子們的笑容和開心的樣子,我知道:這次的嘗試有價值。
隨著主題的開展,我們有讓小朋友創作《花寶寶在跳舞》、《蝴蝶找花》等內容。這個系列都是讓孩子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進行創作。我們在觀察中也發現,孩子很喜歡融入到作品中。以往的成果都是孩子創作好后拍一張照片。這對孩子來說似乎始終是在作品的外面,而讓幼兒進入作品,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讓孩子覺得自己和作品是一個整體。
愛恩斯坦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了世界的一切。”創意藝術活動是指以激發幼兒藝術潛能和創造力為主要目的,充分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尊重幼兒藝術個性的,引導幼兒創造性欣賞和自主創作藝術作品的實踐活動。在現今社會,我們也越發強調需要創新型人才。想象力、創造力都是現在人才需要的關鍵。而誰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最強的呢?無疑就是我們這群3~6的歲的學齡前兒童。就連米羅、畢加索都說:“創意要像孩子學習。繪畫要像孩子學習。”這是多么大的肯定和贊揚。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自然是要更多的還原孩子的創意,回歸孩子的創意。材料只是孩子創意的媒介,創作的工具。我們需要做孩子創意的推手,讓孩子基于更豐富的材料,更多元的理念,更深入的實踐中迸發出最大的創意。
我一直相信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我也一直堅信:只要我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多給孩子一些素材,他們必定會插著想象的翅膀越飛越高……
這些僅僅是我們這一年來的思考與實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的路,研究的路永無止境。我們會在不斷的研究與實踐中積累更多的經驗,優化活動,優化材料,讓我們班《回歸兒童創意藝術的活動研究》開展得更好,更深入。
參考文獻:
[1]《幼兒園3~6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