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太


摘要:全校公開課是許多青年教師尤其是新老師不可或缺的經歷,不同學科的資深老教師和青年教師都會一同參與聽課、評課,因此對備課準備及教學設計的要求不同于學科組內部的公開課。作者作為一名新老師,從自身的經歷出發,以一節備受好評的全校公開課人教版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乙醇”為例,結合教學實踐及評課記錄進行了總結與反思,并對此提出了經驗性的建議。
關鍵詞:全校公開課;教學設計;多學科融合;乙醇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7—0025—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i.issn.1008—0546.2016.07.008
全校性的公開課或全市、全省青年教師授課比賽是許多新老師不可或缺的成長經歷。與常規的學科組內部公開課不同,聽課教師往往是各個學科的資深老教師、學校行政領導以及青年教師群體。因此,新老師在課題的選擇、教學設計、教學思路以及教學風格的確定上必須合理得當,既要保證學科知識的專業性,同時又要避免讓其他學科評課教師有諱莫如深的感覺。筆者觀摩了不同學科許多成功的公開課實例,并進行方法上的提煉與總結,最后試圖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上,得到了不錯的效果與評價。下面筆者以自己的公開展示課人教版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乙醇”為例,分別從選題、教學設計、教學亮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說明。
一、選題——知識聯系生活及多學科融合
二、教學設計——創設教學主線公開課不同于常規的課堂,不僅僅要求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同時更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展示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功底。因此,在教學的設計上需要別具
由于聽課評課教師涉及各個學科,還包括信息技術、藝術、體育、心理等非高考科目,因此在課題的選擇上,尤其是理科學科,應該著重考慮兩方面內容:一、選擇的課題盡可能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試圖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二、選擇的課題是與多個學科交叉的,能夠將本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總的來說,就是努力做到“知識聯系生活與多學科融合”。
以人教版化學必修2為例,作者就是基于上述兩方面的考慮,選擇了第三章第三節“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一乙醇”作為展示課課題。乙醇是日常生活中酒的主要成分,為大家所熟悉,便于新課的引入。同時酒的許多知識又恰好與其他學科(語文、生物)有所聯系,能夠適當地拓展。表1便是作者具體的教學設計及意圖:心裁,讓聽課評課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大多數成功的展示課都會注意一點,那就是“創設情境,構筑教學主線”。課堂中明晰的教學主線好比一條精品旅游線路,把學生帶進一處處風光秀麗的景點。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圍繞著一條主線來開展課堂教學,能夠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避免了知識的散亂零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與記憶。
以“乙醇”這節課為例,筆者巧妙地將經典的詩歌與乙醇的知識相結合,通過一句句詩歌牽出一條外部的教學主線,同時又將重要的知識點與生活相聯系,創設了一條內部的教學主線,具體教學情境設計如圖1所示。
在以上清晰的教學脈絡下,以詩歌和生活知識為主線,有效地應用了化學知識學習中“宏觀一微觀一符號”的三重表征策略,同時也做到了多重感官協同記憶,將具體的知識與已有的經驗構建聯系,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得到不斷加強。而關于如何在教學中創設主線,已經有許多教師報道了他們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蚓。針對化學學科,筆者總結大致有以下幾種思路:1.某個新聞事件的報道與剖析——例如以氯氣泄漏及處理為主線探究氯氣與氯水的性質:2.以化學史出發重溫科學探究歷程——例如有關苯的結構及性質的探究:3.設疑引入,逐步解疑——例如將教學的過程以某種載體(如揭秘某個魔術,揭曉某個謎語等)串成線索,讓學習的知識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三、教學亮點——預先設定,努力突出
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往往會有不少的教學閃光點,讓聽課評課者眼前一亮并印象深刻。課堂中出彩的地方可以有很多:“學生較高的活躍度和參與度”、“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學的趣味性”以及“創新的實驗設計”等等。而作為展示課,我們在備課時就應該預先設定好自己課堂的教學亮點,并在試講中,在磨課中去努力營造和突出。
在“乙醇”這節課的設計上,筆者通過檢索發現,不少教師已經在學習方式、實驗探究以及實驗改進上花了許多心思和功夫,很難再有所創新,于是改為將亮點放在“化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上。在課堂里,筆者充分聯系并融合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在每個知識點的講解之前,其過渡與引人都是從學生熟悉的情景與體驗出發,不斷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也正因為此,課堂上學生很活躍,參與度很高,課堂氣氛輕松愉悅,這也是評課者最為贊賞的地方。此外,在教學內容上還設置了學生探究活動和學生實驗的環節,同樣保證了學科的專業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四、結語
當然,除了從上述三個方面去做好一節展示課的準備以外,需要考慮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板書設計、提問設計、時間控制等等。但作為青年教師,尤其是新教師,在課堂控制、板書技能、教學功底等方面都比較薄弱、缺乏經驗時,我們不妨在選題、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爭取讓聽課評課者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覺。最后,成功的展示離不開反復的演練與打磨,“磨課”已經成為造就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必不可少的過程。而經歷過全校公開課的準備及展示,作為年輕教師的我們也會成長許多,再從中總結與反思,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或許,一名優秀的教師也像是一名雕塑家,因為每一節課最后都會成為他精雕細琢的作品,我想這也是教育之所以可以稱之為藝術的地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