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榮
【摘要】 背景音效在廣播劇中雖不起眼,卻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應被忽視。本文用烹飪來做比喻,從前期錄音和后期制作兩個方面來探討背景音效的錄制和使用。作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就如何做好錄音規劃、提升錄音質量、整理素材、通過背景音效實現場景轉換和展現等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廣播劇 背景音效 錄音 素材 場景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廣播節目是聲音的藝術,如果把最復雜的廣播節目形式——廣播劇比喻為聲音的盛宴,語言、音樂、音效這三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主菜”。背景音效作為音效的一個分支,只能算是一道“配菜”。但是由于人對環境聲音的辨識相當敏銳,用于營造氛圍的背景音效如果使用不當,聽感的真實性就會大打折扣,“配菜”失敗,“主菜”的風味也會受到影響,所以“配菜”的烹制,同樣需要細致、用心。廣播劇的錄制通常分為前期錄音和后期制作兩個階段,本文就從這兩方面來探討背景音效的錄制和使用。
一、前期錄音
前期錄音的主要工作是獲取和加工聲音素材。以烹飪為例,要想做出一道好菜,新鮮、優質的食材非常關鍵。同樣道理,高質量的聲音素材不單是音頻作品品質的基礎保證,還能為后期制作帶來很大的便利。前期錄音階段多花些功夫,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錄音規劃:凡事預則立
在所有錄制開始前,做好詳細全面的錄制規劃相當關鍵。錄音師應保持與編劇、導演的良好溝通,盡早拿到劇本,進行初步構思和三度創作,以便有足夠的時間分析需要什么素材以及如何使用等問題,為后續工作打好基礎。當然,提前研究和理解劇本,并不僅僅針對背景音效,更是為全劇的錄制做好規劃。
通常獲取音效素材的方式有以下三種:一是從音效庫直接獲取,這好比是在超市購買加工、搭配好的半成品食材,回家就能直接下鍋烹飪;二是現場實錄,相當于自己挑選、采購,甚至是自己種植、飼養各種所需的鮮活食材;三是通過技術手段合成、制作,有點類似于腌制火腿、風干臘肉之類的食材再加工過程。
顯然,第一種方式是最省時省力的。現在通過網絡下載或付費購買都可以得到一些通用性很好的音效,比如街道車水馬龍聲、自然界的風聲、雨聲等等。這些聲音素材往往不僅限于背景音效,也包括一些比較常用的特征音效,既可以直接用于后期合成,也可以改造成符合需要的背景音效素材。而第二種方式,雖然費時費事,但是勝在質量好、有針對性。需要展現當代社會的一些特定場景時,就可以采用現場實錄的方式。例如在兒童醫院的輸液室、舉重訓練館、農貿市場家禽行等場景里,兒童的哭聲、杠鈴拋落的巨大撞擊聲、雞鴨鳴叫聲都是富有特色、易于識別、必不可少的。這種素材不一定能在音效庫中全部獲取,通過加工合成又難以保證真實感,所以,通過現場實錄下來的音質、效果都更能符合要求,效率反而更高。第三種方式,通常用于非當代題材的廣播劇中。因為年代、場景的特殊性,某些背景音效無法通過音效庫和現場實錄的方式來直接獲取,只能用技術手段來“制造”。例如我們碰到過一個模擬古代壯族狼兵誓師出征的場景,不但專門錄制了壯族大鼓、牛角號等特色的聲音,還加入音效庫中獲取的風聲、旗幟飄揚聲、馬嘶聲等多種音效,才模擬出符合場景需求的特殊背景音效。
后兩種方式比較起來,如果條件許可,建議盡量采用現場實錄,因為實錄的效果更真實,素材加工和整理的難度也更小。以兒童醫院輸液室為例,如果采用合成的方式,需要把不同渠道獲取的兒童哭聲和普通醫院的背景音效疊加,模擬出想要的場景。制作時要解決不同聲場音效素材如何融合、特征音效比較單調等等問題,相當繁瑣。而去到兒童醫院現場采錄,除了能獲取到最具現場感的兒童哭聲素材,還能同時拾取到兒童的呢喃聲、家長或醫務人員對兒童說話特有的溫柔話語聲、醫院的叫號提示聲等等更為豐富的聲音。而且同一環境下錄制的素材,如果需要多軌疊加使用,也不用擔心聲場、融合度等問題。
(二)素材錄制:盡量多而精地采錄素材
由于背景音效的錄制通常都在室外,甚至是野外,所選的設備應該在便攜、易用、通用性等方面有比較突出的優勢。針對不同的品質要求,我們通常會選擇內置話筒的環繞聲數字錄音機(Zoom H2或新一代的Zoom H2n)便攜式錄音機或是Sound Devices的7系列硬盤錄音機(搭配外置話筒)。前者的便攜性更為出色,而后者的音質更好。
背景音效采錄的難度并不高,但仍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應該全程監聽,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在錄音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做出調整,避免出現事后無法彌補的遺憾。其次是要注意話筒靈敏度或者錄音電平的調節。有一些場景,比如舉重訓練館、建筑工地等等,可能會出現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在設置話筒靈敏度和錄音電平時,就要留出足夠的余量,或者打開話筒口的壓限功能,以免產生過載失真。
最后就是采錄時,建議同一場景盡量多錄一些素材,并將每段錄音時長控制在3到5分鐘之間。錄制的素材應該包括遠景、中景、近景,或者是帶有多種不同特寫聲音的特征音效。這樣多種類、多數量的分段錄制,既能保證有充足的素材可供使用,也便于素材的整理。
(三)素材整理:去蕪存菁、修飾有度
就如同烹飪過程中的備料環節,獲取音頻素材之后,還要經過加工和整理,把原材料變成半成品,才方便后續使用。
第一步要做的,是把素材當中一些不必要的內容剪掉,例如開頭和結尾的一些雜音,或者錄制過程中一些意外出現的、沒有價值的聲音等等,特別是混雜在環境中過于清晰的人聲必須要剪掉,以免因為易于識別的語言內容造成“穿幫”。為避免疏漏,每一段素材都應從頭到尾梳理一遍。
完成剪輯工作之后,為了讓音效聽起來更逼真,往往還要對原始音頻進行適當的潤色。一般建議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修飾音色,對某些頻段進行增強或者衰減,盡量達到整體音色自然真實,特征音效鮮明生動、易于識別的效果。二是調整動態,這主要是針對動態較大的素材進行處理,通過壓限等手段,降低音頻的動態,提升整體音量,以便后期合成時進行音量的平衡。最后,還可以考慮把處理好的素材進行適當地拼接或預縮混。拼接是指把多段素材拼成一段較長的素材,建議挑出音質最好、特征最鮮明的那一段素材放在最前面,其他的則接在后面,為后期合成節省一些工序。而預縮混則主要是為了增加背景音效的群雜感,比如說把遠景和中近景調整好比例縮混成一軌,讓它們充分融合,使聽感更豐滿。簡單來說,這個步驟是要把素材“拉長”和“增厚”。
在這些處理環節中,關鍵是要把握好分寸,俗話說“過猶不及”,如果修飾得太過分、太夸張,反而會讓人覺得別扭、虛假,與我們想要的“還原真實”的訴求背道而馳。
二、后期制作
如果說前期錄音是獲取和加工“食材”,那么后期制作則是進入到“烹飪”環節了。從技術角度看,背景音效與廣播劇中的其他聲音素材并沒有本質的不同,處理手法也大同小異,這其中的“異”主要體現在它的作用相對單一,通常僅用于場景的轉換和展現,但要想烹飪好這道“配菜”,仍需要在一些方面多花心思。
(一)場景轉換:突出特征、流暢利落
通常我們會采用如下三種方式來完成轉換場景過程:第一種最常見。在前一個場景完全結束,各種聲音都收掉之后,下個場景的背景音效先進入,展現一下,然后人聲對白進入,背景音量收小壓混,完成轉換;第二種則是在前一場景結束后,音樂或語言先進入,在恰當的時候背景音效壓混淡入,自然過渡到下一個場景;第三種是在前一個場景的音效或者音樂還沒完全收掉,下一個場景的背景音效就提前交叉淡入,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場景的轉換。
不管使用哪種轉換方式,我們都希望做到既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又能很清晰快速地交待出環境和時空發生的變化。如果易于識別的特征音效出現在恰當的時候,就能很容易地實現這個訴求。例如,需要轉換到農貿市場家禽行時,用帶有清晰雞鴨叫聲的嘈雜背景音效,就比用僅能聽到人聲鼎沸的普通集市音效更有效,也許只需一兩秒的時長,就能讓聽者明白所處的環境了。在劇情節奏較快,需要迅速轉換場景時,這樣做尤其有效。而如果在素材整理階段就有所準備,此時當然事半功倍。
(二)場景展現:恰到好處地出現、若隱若現地鋪墊
背景音效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場景展現,也就是將背景音效鋪墊在人聲對白的后面,交代所處場景。這種情況下,常常會碰到一個問題:在長時間的單一場景中,如何鋪墊背景音效才不會顯得單調或重復?
首先,音效素材當中有特征音效、易于識別的部分盡量不要重復使用。比如之前場景轉換時用過的素材,往往會讓人印象深刻,之后的鋪墊就不要繼續用了,以免被聽出雷同。而在前期錄音階段準備好的素材中,同一場景采錄的特征音效也許不止一個,把之前沒用過的特征音效以多軌方式疊入,通過音量平衡和位置調整,使不同的特征音效分散在整段場景的恰當位置,“偶爾”出現,又不至于突兀,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背景音效素材的單調感。
其次,背景音效的音量應該隨著劇情發展略作調整,不應簡單粗暴地一墊到底。例如當需要渲染情緒時,如果有音樂等其他聲音素材同時出現,背景音效的音量可以略收一些,甚至暫時完全收掉,讓位給語言、音樂等,等到渲染結束再恢復到正常音量。而當劇中人物對白暫停,處在沉默、思考等情形,如果沒有其他聲音元素的輔助,可以考慮將背景音效的音量略微推大,等到對白重新進入時再恢復。類似這樣的處理只要把握好進出時機、音量比例,讓人覺得若有似無,是符合人們通常心理聽覺習慣的,可以有效避免背景音效鋪墊的呆板感。
(三)場景音效:精雕細刻、綠葉變紅花
在場景轉換和場景展現中,背景音效基本都是 “配角”,即使有短暫的亮相,也會很快就退到“二線”。但是在某些需要特別突出氛圍的慢節奏轉場,或是要展現宏大的特殊場景時(通常是作為某場戲的引子),可能就會讓大段的背景音效來充當“主角”,配以音樂和其他音效,延續較長時間,讓需要交代的場景和想要渲染的氣氛得到最淋漓盡致的展現,此時,將這位“主角”稱為“場景音效”可能會更貼切。在我們錄制過的廣播劇中,一些戰爭場面或者表現特別惡劣天氣的戲,就用了這樣的手法來進行處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種情況下,通常會以音質更好、清晰度更高、層次更豐富的“近景”背景音效素材作為基礎,再輔以其他一些色彩鮮明的特征音效,通過適當的素材調度、節奏調整、均衡調節、音量平衡等技術處理進行預縮混,使其聽感更逼真、豐滿,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場景音效”這種情況盡管不太常見,但它的確是最復雜,也是制作難度最大的一種。如果在前期錄音和素材整理階段,沒有做好規劃,很可能就會出現素材不精甚至無米下鍋的情況,嚴重影響制作效率和質量。這也是我在前文當中,一直強調要做好前期規劃的原因之一。
三、結語
俗話說“小處不可隨便”。烹飪美食,即使是一道小配菜,在食材的選擇、火候的掌控、入鍋起鍋的時機等方面都有很多門道。同樣道理,盡管背景音效只是廣播劇這個聽覺盛宴中不太起眼的“小”部分,但要做到真實、出彩,也需要在吃透劇本、制訂好錄制規劃、高標準的前期錄音、耐心細致的后期合成等多個環節全力以赴。在具體的操作當中,還要對海量的音頻素材進行靈活的組織調度,對各種技術參數進行恰到好處的調節把控……實際上,前文所討論的重點并不是錄音和制作當中的操作細節或技巧,而是傾向于通用方法或原則的一些思考,對于其他廣播音頻節目的制作同樣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作者單位:廣西人民廣播電臺)
(本文編輯: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