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霞
摘 要 “小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上的人很多,怎樣的教學設計和素材,才是適合學生的呢?三年級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抽象思維比較弱,因此筆者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如元、角、分為起點進行教學,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表象,為小數概念的形成做好了充分準備并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
關鍵詞 素材 興趣 小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121-02
一、案例回放
【片段一】
第一次教學: 人民幣素材
像1,5,0這樣的數我們叫做?
像0.5這樣的數你認識嗎?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小數。
【追問】你覺得它為什么叫做小數?)
【小結】我們把這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他是區分小數和整數的重要標準。看到小數點的數就一定是小數了。
我認為這樣的開頭整數到小數,很自然,然而當出現5角紙幣時,學生思維頓時僵住了,出現了冷場,最后通過我的提示,終于有學生說出,“0.5 元”“0.50元”然后勉強引出了課題:認識小數。在此環節,我沒有精選素材,小數都沒學,學生怎么可能會想到用小數去表示5角呢。
第二次教學:商品價格素材
(一)認識小數
1.(課件出示商品及價格)出示文具標價牌。
書包45元 文具盒18元 日記本3元 鋼筆8.00元
鉛筆0.50元 水彩筆16.85元 筆記本3.50元 尺子1.06元
2.區別整數與小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不能把這些文具標價中的數分成兩類?怎樣分?小組內討論。
3.引出小數
師:上邊這組數它們有一個什么特點?(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像這樣的數都是小數。(拿走課件上三個整數標價牌。)
4.你能舉出幾個小數嗎?小數有無數個。
買東西是孩子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多角度的進行思考,使學生感受到處處有數學,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贊科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法就能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看來精選素材是很重要的。
【片段二】
第一次教學:各種生活中的小數素材
例:NBA我國籃球運動員姚明。
籍貫:上海;球衣號:11號
身高2 米2分米6厘米,手掌長21CM,臂長221CM ,寫成以米作單位的小數分別是( )米,體重134.3kg,表示( )kg( )g。
為了凸顯我的與眾不同,我的素材選擇也與很多同行不一樣。在做此題練習時平時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對于后進生來說光價格中的小數他們就沒有掌握得很扎實,何況小數在其它方面的應用。
第二次教學:學生常見的兩種小數素材
(一)基礎練
1.以下是商品的價格,請你轉化為以元作單位。
(二)綜合練
2.小明的身高是1米3厘米,小華的身高是1米2分米,先轉化為以米作單位的身高,再比較誰比較高?
(三)拓展練
3.長方形的長為5厘米,寬為3厘米,那么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米?
三個層次的練習,不要求人人都要完成,后進生只需完成基礎練,中下生只需完成基礎和綜合,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全完成,真正體現課程基本理念: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素材選擇再反思】
同一內容的兩次不同教學設計讓我有了不同的收獲。
美國教育家布魯諾曾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如果學生對于我們提供給他的素材感興趣,就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反之,則會使學生當看客,課堂處于“冷凍”狀態。我們應從學生的角度去選擇素材,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反觀第二次教學,因為我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素材,一下子就找準了學生的起點,而練習的設計也是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求,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學習興趣可以分為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兩種。前者是由所學材料或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引起的。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盡量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