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
摘 要:在中學美術新課標中,互動一詞多次出現,包括師生互動、學生與教材互動等,由此可見互動已成為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理念。將互動教學運用在美術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能夠得到有效激發,使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新的技能,師生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關鍵詞:初中美術 互動模式 綜合素質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美術課堂雖然變得活躍了,但卻是為了互動而互動,教學效率并未得到提升。課堂互動不僅是一項要求,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因此,教師必須熟悉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并按照不同學生的需求來設計活動,提高互動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更加自然。如此才能使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才能積極地投入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課前預習先行,確立目標方向
在美術課堂上,師生都是教學順利開展的關鍵要素。因此,教師在上課前應做好備課,學生在課前要做好預習,只有兩者都做好了準備,教學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互動,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有效教學打下堅實基礎。提高課前預習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通過互動的形式來掌握學生的預習進度。例如,教師可提出與下節課相關的問題或者為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不能讓學生無目的地預習。在預習中,教師也應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體現自主學習的特色,讓學生自己選擇探究命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師生間的互動更加多樣化。
在預習前,教師可按照學生的能力安排預習內容,并針對預習內容提出不同要求。在教學中,預習題目以及互動內容的安排都可能會影響預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預設目標時,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與學生的興趣點進行選擇,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明確預習環節的重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鄉土藝術的瑰寶”時,教師就可提出以下要求:請觀察當地有特色的建筑或者環境藝術體現了哪些有關少數民族的元素?如博物館、街頭雕塑等;收集一些與當地民族特色相關的圖案符號,如服飾、紋樣等;與其他民族文化進行對比。通過收集與教材相關的預習資料,學生就能發現生活中的民族元素,使之更加熱愛本土藝術。由此可見,預習不僅是深化學習目標的方式,也是師生互動的主要階段。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自主探究
在美術教學中,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按照美術教學的特點,巧妙地使用教材,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具有互動意義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應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使學生能夠各抒己見,在觀察與思考中積極地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圖形創意”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展示一張反對吸煙的海報。海報中,人物的牙齒被換成了煙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海報中運用了哪些圖形創意的藝術表現形式?”由此激發學生的思維。除此之外,教師還可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作業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使學生融入情境中積極思考,由此獲取知識。例如,教師可按照大綱要求提出問題,在上美術鑒賞課時,教師可為學生展示一幅水墨荷花圖、一幅水彩荷花圖,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這兩幅作品的相似和不同之外。此時,學生便可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觀察與討論了,如水色交融等。通過對比分析,學生更容易發現水彩畫的特點,這種互動交流的形成也會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而在鑒賞《韓熙載夜宴圖》時,教師則可將問題分層,例如,可先讓學生找出韓熙載,找出長卷主要由幾個畫面組成;接著讓學生找出韓熙載在不同場景中的神情是怎樣的;最后結合作品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對《韓熙載夜宴圖》進行鑒賞,由此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提出問題后,教師應預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教學實踐表明:當教師的等待時間從1秒增加到5秒時,學生回答的內容會越來越多,創造性思維也會不斷增強。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教師應給學生留出獨立的空間,讓學生一邊思考問題,一邊與其他同學交流,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由此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
三、通過小組學習,在團隊合作中獲得知識與技能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上,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無法形成互動交流。新課標指出:學生間的合作也是互動的最佳體現。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課前準備。美術教師可按照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情況分配小組,分配的主要原則是組內的學習水平要有差異,而組間成員的水平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小組成員以4~6人為宜。教師想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分組確定后,應選出小組長,并由小組長給組員分配任務,如發言者、記錄者、材料處理者等。發言者要闡述本組觀點,表達應條理清晰;記錄者負責記錄本組與他組學生的發言,并加以整理;材料處理者應做好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第二,實踐活動。在這一環節,教師可為各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各個小組都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在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時,教師可以給出以下任務: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三杰的創作風格如何?當時的作品與其他作品有何不同?等等。學生在對這些問題討論的過程中,都能各盡其職、收獲知識、獲得成長。討論結束后,教師還可以根據照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但應以鼓勵為主,使學生體會到小組學習的意義。
四、由疑導評,提高美術學習的生成性
目前的美術課堂教學互動評價過于注重形式。教師應認真思考“為何進行評價”“怎樣評價”。新課程理念指出: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通過互動評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這才是互動評價的意義。學貴有疑,有疑才能進步。因此,教師應提出疑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例如,教師可為學生設計練習活動:一位外國友人到我國旅游,到了午飯時間,因為語言不通,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請你們徒手畫出他想吃的食物,一個漢堡、一杯熱飲、一根香蕉。學生對這樣的練習非常感興趣,都能積極動手繪畫。在學生展示自己作品時,教師可繼續提問:“假如你是服務員,按照手繪圖,你能迅速且準確地判斷出外國友人想吃什么嗎?”一句疑問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圍繞教師的疑問紛紛討論起來,并客觀地評價自己的作品,發現了自己作品的不足。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理,列出評價的重點,如繪畫是否簡潔?是否準確?如何使繪畫更準確?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又圍繞幾個重點問題展開了互動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同時也吸取了其他同學的優點,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按照初中生的性格特點,通過觀察與思考等形式提高課堂溝通的有效性,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開升,戎永祥.把握美術學科“三性”構建有效課堂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2]張波.隨心所欲,讓創造之花遍地開——淺談中職美術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北極光,2015(9).
[3]任向華.領略藝術之美 提升創新能力——淺議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J].中學教學參考,2012(30).
[4]張蔚霞.在觀察中發現美,在體驗中創造美——談初中美術設計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文教資料,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