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嫣紅
摘 要:中職學校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主陣地,本文就如何讓中華傳統文化走進中職校園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中職學校 中華傳統文化 走進校園實踐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十八大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對教育體系的構建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要求。培養社會技能型人才的中職學校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主陣地,中華傳統文化走進職教校園成為當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開展“兩化一德”,實行文化育人
筆者作為一名德育教師和管理工作者,在多年的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用凝結著中華民族智慧的中華經典開展教育,以經典潤心,以經典修德,構建長效教育機制,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2014年,筆者學校架構了“兩化一德”德育研究工作思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開展“兩化一德”教育,實行文化育人。兩化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一課一節”、沈陽市地域文化——形成“一系一品”,一德即公民道德實踐教育——實現“一事一議”。通過“兩化一德”教育,最終實現學校德育工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脈,與沈陽市地域文化接根,與現代化教育接軌,培養學生做到“三主四知”。三主:主動誦讀、主動思考、主動踐行。四知:知古今變化、知中西異同、知文理源流、知知行統一。多年來,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沈陽日報、沈陽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承辦了省及全國的傳統文化教育現場會,并在大會上交流經驗。
二、傳統文化進校園中的問題
雖然筆者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就目前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我們不免有這樣的感受: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出現平面化的傾向,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未能與學校教育目標建立關系,未能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建立聯系,只是被動、零碎、填補式、概念化、應景式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如何讓學校從平面走向立體,從無處可尋到有章可循、有據所依,從而走出低效的困境?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目標站在學校辦學目標、學生發展需求、社會發展期待這樣三個維度,形成一個立體式的教育網絡?這需要在活動內容、活動方式、評價體系方面進行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建立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常態機制,對學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內容
通過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踐研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校特色建設,并與學生的人格培養、行為規范和創新精神、德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民族精神、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的現代人。
1.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研究
主要從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學習的效果、校本課程開發內容、師資狀況、社團活動的類別、校園文化建設、評價方式幾方面進行設計和研究。目前筆者學校主要從建立“書香雅苑”國學教育入手,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2.傳統文化進校園課程開發
傳統文化教育面對的主要是課程化問題,一是要搭建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體系,分年段、有選擇地梳理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二是總結提煉傳統文化教育的課堂教學法;三是開發傳統文化進校園校本課程。目前筆者學校已經開發了校本課程弟子規與職業素養,正在使用。
3.傳統文化進校園社團活動
要提高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建立聯系。積極拓展學生發展自修空間的是社團活動,社團的靈活性、多樣性以及活動本身的趣味性,都使得社團成為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徑。為此,筆者學校根據學生需求,創建了“藝術體操”“汽車魔方”“街舞”“舞臺劇”等社團,這些社團在活動內容、組織方式和輔導方式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了學校工作。
4.傳統文化進校園評價體系
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有實效性,就要建立縱向校、系、班三級評價,橫向學校對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的評價。完善家長與學校、建立教師與家長聯系制度等,都很好地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學校要做好過程性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成立專門機構,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提升實施意見。同時,還要吸收企業負責人、學生家長的意見,從而構建學校傳統文化課堂教學實施策略、學生社團活動推進策略,總結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典型經驗。
(作者單位: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