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明 吳超
摘 要 和諧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能夠引導大學生加強修身,實現身心和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并且對于我國社會的穩定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
關鍵詞 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31
Abstract Harmonious though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conduciv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o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self-cultivation, to achieve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to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for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and far-reaching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Key words harmoniou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和諧”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中庸》對“和”的解釋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畢業以后將投身于社會的各行各業,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利的大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融入和諧的思想,有利于學生完善人格,更好地處理與他人、社會的關系,更好地認識自然規律、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1中國和諧思想的內涵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層次和統領要求。其中,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個人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中國的和諧思想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1 個人身心和諧
個人與他人的和諧即人際關系的和諧,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思想在人際關系方面強調仁義禮信。仁即愛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義是孔子評判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主要用于處理朋友關系;禮作為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雖然其中不乏腐朽落后的因素,但是關于孝悌的思想,在當今社會用于教導人們尊敬長輩、以禮待人具有重要意義。信即誠信,在平時的與人相處中,尤其有利益關系的人相處時,做到誠實、言行一致是很有必要的。
1.2 個人與他人的和諧
個人與他人的和諧即人際關系的和諧,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思想在人際關系方面強調仁、義、禮、智、信,其中,仁是核心內容。仁即愛人,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思想和標準,也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義是孔子評判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主要用于處理朋友關系;禮作為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雖然其中不乏腐朽、落后的因素,但是關于孝、悌的思想,在當今社會用于教導人們尊敬長輩、以禮待人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有重要作用。信即誠信,在平時的與人相處中,尤其適于陌生人或者有利益關系的人相處時,做到誠實、言行一致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獨立完成,與人交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建立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是極其必要的。
1.3 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無論是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都強調天人合一,老子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董仲舒主張天人感應,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歸納為兩層含義:(1)任何個人和人類的活動都必須服從自然規律,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地去改造自然、破壞自然,而是要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自己的活動和大自然相協調,要順其自然,反對揠苗助長。(2)自然界和人類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類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來利用自然、認識自然。
2和諧思想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啟示
《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根據中國古代和諧思想的三層含義,其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2.1 引導學生修身并完善人格
《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庸》中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修身的基本目標是自我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修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加強自我管理,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嚴于律己,修己慎獨,抵制“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給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沖突,這就賦予了修身的現代意義,即學會緩解壓力和心理沖突,避免身心失諧。適當的壓力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努力和進步,但是一旦這種壓力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就會給學生造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輕度的有緊張、焦慮、失眠、情緒低落等;嚴重的則可能造成抑郁癥甚至是精神疾病,危及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和看待壓力,學會排解壓力,在此基礎之上加強對自我和人生的正確認識,辯證合理地面對得失,保持身心和諧,完善人格。
2.2 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由于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很多學生養成了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有些學生喜歡獨來獨往,性格孤僻,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這些特征對于學生的在校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是極其不利的。中國傳統和諧思想關于增強人際關系方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與同學、老師、朋友、室友、戀人、家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培養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對待同學,應該理解和信任,積極主動;對待老師要尊重;對待朋友要寬厚大方,彼此坦誠;對待室友要互相包容,相互理解;對待戀人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正確處理戀愛與學習的關系;對待家人要體諒,尊重、理解父母,自強自立。引導學生樹立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需要改變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團隊活動,在活動和實踐中體驗交流、協作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還需要引導他們杜絕自私自利,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 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大學生們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他們擁有正確積極合理的生態文明觀,對于整個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困擾整個人類的一個棘手問題,世界各國都在制定各項政策治理環境污染。但是,如果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一方面要幫助大學生形成生態文明平等的觀點以及責任意識,培養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然的關愛以及對資源的珍惜;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理性的生態消費觀念,不能過分地開發和透支資源,養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另外,學生要有生態文明意識,還需要學會尊重自然規律,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充分地認識自然規律和利用自然規律,而不是改變自然規律。
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和諧思想的意義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和諧思想,對大學生進行和諧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對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民族精神有深遠意義。
3.1 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由于絕大多數當代大學生成長在獨生子女家庭,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自我管理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淡薄等現象,還有些同學愛攀比,喜歡追求品牌,甚至有些同學為了購買名牌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等,不惜犧牲個人健康,這些都是“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表現。另外,大學生群體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給學生的生活帶來一定困擾。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融入和諧文化的元素,讓學生體味“和”文化,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失衡,同時抵制社會的不良風氣,從而促進自己的成長成才。
3.2 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協調發展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中,和諧思想對于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團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社會,和諧思想對于鞏固和推進這種民族團結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資源過度透支、環境嚴重污染的今天,和諧思想也有利于啟發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觀念,推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國和諧思想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這種理念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加強海峽兩岸的交流,推動祖國完全統一。
3.3 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形成民族精神
“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和諧思想的元素,使其融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大學生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精神,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全體成員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而正是這種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孕育了中華民族精神。增強大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認同感,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存文化、傳播文化的功能。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可以使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觀念、意志、情感、行為相聯系,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了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諧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將其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對于學生個人的成長、社會的穩定繁榮、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大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李程.傳統文化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3] 馬艷萍.淺析大學生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J].教育與職業,2007(20):179-180.
[4] 郭峰,李曉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研究生和諧人格培育[J].繼續教育研究,2013(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