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明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困生;成因分析;轉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5—0041—01
學困生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家庭、社會和教師、學校的一大難題,也是我們需要認真面對并積極解決的課題。解決這一課題,既是保證全體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推動學校文化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保障家庭幸福的需要。而要想切實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對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察、分析,并藉此尋求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1. 家庭因素。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個性的增強,矛盾也日益凸顯。有一些父母用專橫武斷動不動就訓斥或打罵的家庭教育方式,來對待孩子的每一次考試,其子女很容易產生厭惡學習的傾向,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
2. 學校因素。很多學校仍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把學生考試的分數多少或升學率高低作為衡量教師工作業績的唯一標志,結果導致教師布置的作業過多,使學生感覺到好像有做不完的作業,有考不完的試卷,再加上每次考試以后一般都要排學習成績的名次,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進而自暴自棄。
3. 學生自身因素。(1)掌握知識、技能不系統不牢固,沒有形成較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不能為連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首先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后邊學習的基礎;其次還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須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 (2)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內在心理因素。在中小學銜接過程中有的學生適應性強,有的學生適應性差,表現出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在學習中,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喪失信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學習內容上,學生在課堂上容易瞌睡、做小動作等,當老師講過時注意力才開始恢復,這樣便造成聽不懂,而對知識模糊認識的緣故,學習障礙便由此產生,導致學習成績下降。(3)學習方法、學習策略運用不當。初中生年齡小,學習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課上聽課,課后完成作業了事。不注重數學的理解,偏重于課本上定義、公式、定理的記憶,對于所學的知識不會比較,不善于歸納,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習操作系統,他們尚未從小學手把手教的機械識記、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中解脫出來,無法適應初中數學的學習,最終逐步形成了學困生。
二、轉化措施
1.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數學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但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和好勝心理,根據這種心理,應改變傳統的講授方法,設計出新穎的教學過程,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提高學業不良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最終達到轉化數學學業不良學生的目的。
2. 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困生轉化。(1)教學創新,培養學困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講究教學策略,改變陳舊的、不適應現代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2)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提高學困生學習能力。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現有教材中大量的“想一想”、“研究性課題”、“閱讀材料”、“實習作業”等都是很好的適合學困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素材。自主學習中,教師的主導應是“適當的引導”,把握好“度”是最佳境界: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充足的實踐機會。
3. 用賞識教育,讓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和贊揚,對于學困生來說,這顯得更為重要。對于經常被訓斥、諷刺的學困生,利用他們的一丁點進步,抓住他們的閃光點,進行激勵、表揚,他們將會得到很大的精神滿足,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幫助他們樹立了自信心,認識到“我能行”。主宰命運的是積極的心態,成功的自信。為了維持這種積極的心態,在上課時首先應該讓學習的內容盡量簡單一點,淺顯一些,使問題通俗易懂,讓他們主動地參與思考,去動手操作,從而得到正確的答案,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