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周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困生;成因分析;
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5—0042—01
一、初中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1. 學校原因。當前升學考試競爭激烈,知識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仍支配著數學教學,有的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法指導;有的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與教材的要求認真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教學方法單一,對學困生缺乏愛心,乃至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導致學生學習困難,成績越來越差。
2. 家庭原因。由于現在農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許多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他們將自己的孩子托付給其爺爺奶奶,而孩子的爺爺奶奶是沒有精力和能力教育好這些孩子的,反而在平時的生活中溺愛自己的孫子或孫女,使他們養成了嬌慣、懶惰的性格。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講究索取,不講奉獻,無心學習。
3. 學生自身原因。(1)學困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他們沒有意識到數學的作用,只是簡單地認為學習數學是為了應付老師、家長的期望,別人的目光和升學。正因為沒有明確其目的,他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害怕困難,不肯花時間和精力去鉆研一些稍難的問題,學習不能持久,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2)學困生缺乏學習數學的熱情和毅力。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初中數學難度加深。有的學生適應性差,表現出學習情感脆弱、意志力不夠堅強,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失去信心。表現在學習有困難,看書不懂、答題不會。越不想學,成績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學,導致惡性循環,學習成績下降。(3)學困生學習方法不當、自學能力差,作業練習馬虎應付,遇難不究、不問,甚至早讀早早到校抄襲了事,解題過程雜亂,沒有邏輯性。
二、轉化策略
1. 教育方法。(1)關愛學困生,幫助學困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對于學困生,幫助他們彌補知識上的缺陷,指導學習方法,讓他們跟上教學的步伐是轉困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師可以通過結對幫扶、小組互助、教師面輔等形式給他們補缺補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困生要做到“四優先”:即優先提問,優先質疑,優先批改作業,優先輔導。這不但能幫助學困生學習,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2)激發學困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學生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巨大的動力,就會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努力學習。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激勵性語言評價學生活動,分層教學,分別要求,降低作業的難度,控制考試的梯度,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 教學方法。(1)教師要注重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①預習習慣。提高學困生對預習重要性的認識,以保證預習的落實。學困生往往沒有認真看書的習慣,甚至不會看書。因此,教師必須指導他們學會預習方法:熟讀內容,理解意思,看懂例題,列出疑點,再做練習。經歷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②聽說習慣。在課堂中,教師應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注在這些孩子身上,聽聽他們的想法。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肯定的話語會使他們在猶豫中受到鼓舞,自信得到增強。教師應把創設相互尊重、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讓學困生也真正地放松心情,學有所獲。③作業習慣。一般說來,學困生往往對新知識理解不透徹,馬虎粗心,作業格式不規范,甚至抄襲。因此,教師應對他們提出作業“三步曲”:第一,溫習;第二,訂正;第三,建立錯題集。抓住知識理解的關鍵,適時點撥,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掌握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并避免今后再犯同樣的錯誤。(2)及時進行學法指導,彌補知識缺陷。在心理上,學困生其實也迫切希望自己能成為學習上的佼佼者,但由于知識缺陷多,容易產生厭學心理,為解決這一矛盾,作為教師要注意了解兩點:一是學困生對在學習數學新知識上可能存在哪些障礙;二是學困生對哪些知識可能產生困難。在學習探究之前,有針對性地復習,使他們明白做題的道理。這樣,學困生的障礙和困難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3)靈活處理,因材施教。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對概念、定理的理解及運用程度,直接關系到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講解,加強基本方法的培養、運用及對基本思想的滲透和強化,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不可一次性拔得太高,對超綱或難題、偏題作分解或降低難度,尤其要對具有代表性的中下檔題盡量做到哪怕是中下生都能接受的程度,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下來。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