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濤
摘 要: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2010-2020)》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佛山市南海區信息技術學校自2012年開始,以“生態化數字校園”的建設為目標,逐步推進數字化校園項目,經過三年的努力,逐步完成了預定目標,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本文就此進行闡述。
關鍵詞:數字校園建設 信息化建設 生態化 以學生為中心
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絡為基礎,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上建立起來的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使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通過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應用(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運行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一、中職生態化數字校園存在的幾個誤區
目前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深入人心和各級政府部門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加大,全國各類院校都逐步開展了數字校園的建設,尤其各類高校憑借強大的技術力量和雄厚的資金支持,數字校園已初步形成規模。相對而言,中職學校的信息化建設發展參差不齊,缺乏有效合理的建設指引。
1.信息化建設重硬件建設、輕軟件部署
學校多將建設資金投入到網絡中心、服務器、監控、電教平臺等硬件的建設過程,但很多硬件缺乏系統的支持,且硬件設備淘汰率高,形成了較大的浪費。
在軟件配置方面,學校缺乏整體設計,各系統間獨立存在,無法形成有效的管理。
2.數字校園缺乏有效管理機制
學校數字校園的應用過程中,部分管理系統的應用勢必會改變教師的工作習慣,造成教師的抵觸情緒;而且由于長時間、大用戶的訪問量,勢必也會造成系統數據的激增,導致系統運行緩慢。
3.資源重復開發
學校教學資源的開發是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封閉的校園網使得教學資源的建設只能依靠本校教師,工作量大且局限性高。各學校資源管理平臺、精品課程平臺建設也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
二、生態化數字校園的建設探索
現代學校數字校園的建設應當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實現學校環境、課堂、學生、教師、管理等資源的數字化、功能化。通過數字校園實現現實與虛擬、校內外資源的動態整合,并逐步形成生態發展,促進學校教育在更為廣闊范圍內的輻射與發展。要實現數字校園的生態發展。筆者認為需保證其三個特性:受益面的廣泛性、數據的統一性、平臺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性。
1.硬件平臺適度建設與軟件平臺超前開發的結合
(1)硬件的建設以適度為原則,它作為數字化校園存在的基礎主要應包含四部分內容。
①基礎網絡。構建學校各功能場室的網絡訪問,為方便手機等終端的使用,應以無線連接為主。
②監控網絡。通過數字化的監控手段保障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并可通過網絡監控實現教學過程的管理。
③一卡通。校內實現一卡通功能,實現對門禁、消費、考勤等的管理。
④錄播、直播系統。實現教師精品課程、教學錄像等的錄制、制作功能,為教學的推廣起到一定的作用。且通過此系統實現網絡直播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2)軟件平臺應包含以下幾部分內容。
①辦公系統。實現對各部門工作的有效統一,并介入相關的工作流程,規范管理。
②招生、學籍系統。
③教務、學工管理系統。
④學生就業管理系統。
⑤課程資源建設、管理系統等部分。軟件平臺的建設不應該僅僅實現現有管理功能,而應該預留更靈活的調整空間,尤其是教務、學工管理的系統,更應該是以教育部相關的指導意見為標準開發,要擁有豐富的數字字典功能。軟件平臺應考慮除PC以外的手機、平板等平臺的應用。
硬件建設應該在軟件平臺建設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逐步完善,同時開發、同時建設。
2.項目建設與機制建設同步實施的結合
虛擬的數字校園與真實的校園相同,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機制保證其高效運轉。數字校園管理機制要與數字校園項目及時匹配,其主要機制要包含五個方面:
一是數字校園各平臺使用的管理機制。
二是數據的短期、中期、長期備份管理機制。
三是網絡安全性管理機制。
四是各類資源持續性建設機制。
五是平臺定期維護與完善機制。
3.教學改革與資源建設的結合
教學資源的建設是為教學服務,資源的建設應該站在高起點,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支撐,實現對優質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信息化。
4.師生良性互動的結合
數字校園的先進性不僅體現在其管理功能的規范、高效,更應該體現在更多的師生受益方面。資源平臺的建設教師是建設的主體,學生是應用的主體,保證建設和應用方的有效溝通渠道是此平臺重點考慮內容,需加以重視。
5.資源建設中教師與企業力量的結合
在資源的建設中,企業應充當技術支持、原始資源歸類收集的職責,教師應該是資源整合者;教師是主力,企業是助攻。教師應具備一定的信息化素養,能夠使用基本的錄音錄像設備,能夠進行簡單的音頻、視頻編輯。
三、生態化數字校園帶給學校的變革
數字校園的全面實施帶給學校的不僅是實現了管理的高效化和規范化,更重要的是為學校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平臺的支持。
變革1:教學內容的變革——創建生氣蓬勃的課堂
以將教學內容立體化、網絡化為目標,學校建設了統一的資源庫管理平臺,通過實施了資源建設機制,實現教學內容的精品化,最終實現教學內容的體系化。
變革2:教學模式的變革——搭建真實工作環境
學校近年來積極推進了一體化課程改革,為此,學校和公司共同開發了“一體化課程資源學習系統”,師生可基于此平臺實現任務布置、資源檢索、互動答疑、成果展示、評價考核、在線測試等功能,使教學過程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變革3:師生角色的變革——探索“生命化”課堂
有了信息化學習平臺的支撐,使得中職的課堂不再僅僅考慮讓學生學會專業技能,而可以實現讓他們在中職階段就具備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和協作互助的社會能力。學校的課堂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對信息的檢索能力和對網絡工具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化素養。
變革4:管理機制的變革——實現基于制度的人性化管理
學校的數字化校園管理系統,將原有的零散的、封閉的各類系統整合形成了具有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數據管理的整體性平臺,帶動學校管理機制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改進。
變革5:校園文化的變革——適應信息時代的新潮流
傳統的校園文化宣傳已出現表達形式單一、更新速度慢、投入大等缺點。筆者學校緊跟時代,建立學校門戶網站,開通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及時發布最新動態。學校校園門戶網站在2012年被評為全國百佳網站稱號。
四、小結
當前,在國家“三通兩平臺”工程的帶動下,信息化工程帶動了數字校園區域集約化建設的提升,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實踐推動著學校信息化應用能力的提升,各類創新性的應用實踐日益加速,使數字校園建設走向了新的建設階段。
參考文獻:
[1]章航海.中學數字化校園的生態化建設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9(11).
(作者單位:佛山市南海區信息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