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峰
摘要:MiniQuest是由教師設計的在線教學模塊,它使學生參與到一個真實主題或問題的研究中,目的是為促進學習者批判性思維和知識建構能力的發展。在課程改革提倡探究式學習和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背景下,基于MiniQuest學習模式值得被重新提倡并廣泛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本文對MiniQuest學習模式進行介紹,之后給出一份基于MiniQuest的中學化學教學設計案例,并對該教學設計各個環節進行分析、總結。
關鍵詞:MiniQuest;探究學習;學習模式;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2-0000-00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2.000
一、 引言
在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背景下,近些年來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中也出現了很多諸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新生事物,這一切體現出我國基礎教育正在向信息技術化邁進,然而這些新生事物與傳統教學存在很多的不兼容,譬如與傳統教學模式存在極大差異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甚至備受教育界爭議。在滿足社會對學生信息素養提升需求的前提下,同時盡量減小對當前基礎教育教學的沖擊,MiniQuest探究式學習模式作為已在國內外具備一定研究和實踐基礎的學習模式,值得被廣大教育工作者重新關注。
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中指出“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在其課程理念中進一步強調“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由此可見,探究式學習是課程改革中應為廣大一線教師必須關注的課題。同時,《課標》從建構主義出發,在課程理念上提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2]因此,除了學校開展參觀、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外,情境教學作為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手段也同樣得到重視。為了豐富探究式學習與情境教學的方式方法,基于MiniQuest的中學化學探究式學習模式值得被提倡并廣泛運用到中學化學的教學過程中。
二、 MiniQuest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國內外發展現狀及內容意義
1. MiniQuest的定義及來源
(1)什么是MiniQuest
“Mini”直譯是“微型”的意思,“Quest”則是“探索”、“尋找”的意思。[3]MiniQuest是一種基于網絡的“迷你”實用的探究學習模式,在這一由教師親自設計的微型在線探索教學模塊中,要求學生參與到一個真實主題或問題的研究當中,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促進學生知識建構能力的發展。更具體的,MiniQuest學習模式自身為真實問題的探索提供框架,通過對所提供的框架來引導學習者帶著特定的目的以及專門的網絡資源,回答有意義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成功地遨游高度未組織環境(例如:因特網)的能力。[4]在MiniQuest探究式學習模式中,學生在規定學時內在所提供的“情境”中扮演角色進行個別化學習或合作學習。以MiniQuest學習模式設計的課程主要分為五大部分:情境、任務、資源、成果、評價。
(2)MiniQuest的來源
MiniQuest學習模式其實是WebQuest學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改進。WebQuest學習模式是由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專家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湯姆·馬奇(Tom. March)在1995年創立的,由緒言(Introduction)、任務(Task)、過程(Process)、資源(Resource)、評估(Evaluation)、結論(Conclusion)共六部分組成。[5]但是WebQuest學習模式學時(1學時=50分鐘/節)在一個星期到一個月不等,學時較長,而MiniQuest學習模式較之WebQuest學習模式開發所需時間較短,學時僅為1~2學時甚至更短。因而MiniQuest學習模式更易與傳統教學相兼容。
2. 國外發展現狀
自伯尼·道格和湯姆·馬奇創建WebQuest學習模式以來,國外許多教師已經做了編寫WebQuest教學設計的嘗試并在課堂中展開實踐。并且很多有關WebQuest的教學設計、課堂經驗交流等等都通過網絡平臺達到共享。在此基礎上,MiniQuest作為微型在線探索教學模塊組織召開了多次關于MiniQuest的研討會,比如分別于1998年和1999年的密歇根州科學領導協會(Michigan Science Leaders Association)研討會、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 District 99,Downers Grove,IL)以及關于MiniQuest的DuPage地區教育部研討會(MiniQuests from DuPage Regional Office of Education Workshop)和關于MiniQuest的Freeport學校與Aquin Catholic高中學校的研討會(MiniQuests from Freeport School District 145 and Aquin Catholic JuniorHigh/High School)等等。同時創建了一些相關熱點專題的網站,主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闡述如何利用MiniQuest學習模式來創建基于網絡的探究式學習,將網絡資源有效地融入課堂,從而提高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和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 國內發展現狀
20世紀初,MiniQuest學習模式被我國教育工作者引入以來,逐漸受到關注。當前,很多一線教師已經參與開發了基于MiniQuest的教學案例,同時有國內相關課題組建立了專題性網站,比如“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其中的“網絡探究”版塊,包括MiniQuest培訓教程、MiniQuest教學設計以及對國外已有研究的文獻翻譯等。然而MiniQuest學習模式在國內中學科學課堂(包括中學化學)的實踐還較少,但是作為基于網絡探究的學習模式,與傳統的知識傳授式教學對比更具有意義。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涉及到氯氣的性質的教學內容,來設計出一份基于MiniQuest模式的教學設計。
三、 基于MiniQuest的中學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氯氣的性質
情境:
這是一次時光倒流的旅行,時間回到2004年4月16日,地點是重慶市江北區的天原化工總廠。當天,該廠發生嚴重的氯氣泄漏爆炸事件,這是當時的事故現場
任務:
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氯氣泄漏爆炸事故,你和你的小組作為本次治理該事故的專家組,如何制定出一套方案去有效疏散受災群眾和清理事故現場呢?
回答下列問題將會幫助你完成這個任務:
1、氯氣的物理性質有哪些?
2、通過構成氯氣分子的氯原子的原子結構判斷氯氣可能具有的性質。(容易失去電子表現出還原性還是容易得到電子表現出氧化性)
3、氯氣可能會與哪些物質發生反應?
4、為什么事故中的消防官兵在施救現場佩戴防毒面具后不會發生氯氣中毒現象?
背景知識
1、氯氣的物理性質:a、氯氣的顏色;
b、氯氣的氣味;
c、氯氣有無毒性;
d、氯氣的水溶性。
2、氯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3、氯原子可能具有的性質。(失電子表現為還原性或得電子表現為氧化性)
4、氯氣的化學性質:a、氯氣可能與哪些金屬單質發生反應;
b、氯氣與水的反應
c、氯氣與堿的反應
5、活性炭的作用原理。
6、遇到氯氣泄漏時的正確處理方法。
7、氯氣的應用。
資源:
1、氯氣的物理性質及氯原子原子結構示意圖
baike.baidu.com/view/97558.htm?fr=aladdin#3
2、 有關氯氣的物理性質的視頻資料
v.youku.com/v_show/id_XNDg2MzA2NTAw.html
3、 氯氣的化學性質
baike.baidu.com/view/97558.htm?fr=aladdin#4
4、 有關氯氣的化學性質的視頻資料
v.youku.com/v_show/id_XNDkwNzQzNjg4.html
5、 氯氣的危害——陜西咸陽市氯氣泄漏事件及其消防排險
v.youku.com/v_show/id_XMTgyNTQzMzAw.html
6、 氯氣的安全知識
www.cntour2.com/viewnews/2006/8/15/815164824_1.htm
7、 活性炭及其用途
zh.wikipedia.org/wiki/活性炭
8、 活性炭實驗
v.youku/v_show/id_XMjE4MjQyMzUy.html
成果:
每一個小組都要向其他同學就他們的救助方案作一番口頭陳述,同時上交救助方案的材料,并最終決定哪一組的方案是最好的。
四、 教學設計分析
該份教學設計是在基于MiniQuest探究式學習模式并借鑒國內外優秀的MiniQuest教學設計案例的基礎上,根據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化學·必修1》中第四章第二節有關氯氣性質的內容進行設計的。情境部分是向學生提供一個真實案例——2004年4月15日于重慶市江北區天原化工總廠氯氣泄漏并發生爆炸事件。讓學生在任務部分扮演這次突發事件的專家組成員,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救助治理方案。在資源部分,向學生提供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展開學習。在成果部分,各小組在獲得相關知識后制定一份救助方案并推舉小組代表作口頭陳述。最后根據教學設計中事先設計好的評價指標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各小組在學習過后給出的成果進行評價。
這份教學設計同眾多MiniQuest教學設計一樣,包括本質問題和基礎性問題。學生在通過學習并回答一個個基礎性問題后,最終本質問題也自然的得到解決。這些基礎性問題都是可行的,同時這些基礎性問題所反映的知識點也是傳統教學模式希望學生掌握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通過對任務的完成并提供成果,可以使學生在知識與知識之間,知識與應用之間建立聯系。[6]
總之,在我國基礎教育開始關注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和新課程改革重點強調探究學習的大背景下,基于MiniQuest的中學化學探究式學習模式應該被得到重新關注。雖然MiniQuest學習模式并不能夠取代當前主流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在課程實施層面上,其作為知識教學的補充,不失為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一項良策。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鐘學紅.MiniQuest的教學設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
[4] http://baike.baidu.com/view/1964874.htm?fr=aladdin
[5] 胡小勇,孟琦,張嬋清.MiniQuest教學實訓教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 王雪.MiniQuest教學模式在初一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