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光翠

摘 要 學生普遍認為數學難學,有些學生在初中階段數學成績較好,但步入高中后數學成績明顯下降,有的甚至成了學困生,老師、家長、學生都很焦慮。
【關鍵詞】中學數學;教學銜接;數學思維;教學探索
初高中教學銜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教師們不加以重視,學生很容易走彎路,開展銜接教學的目的是為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構建一個平臺,使學生能順利地登上一個新臺階,從知識準備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養成,從數學能力的提高到創新精神的培養,逐步認識新課程、新理念,盡快適應高中學習。因此,加強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對剛進高中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教材內容方面
初中數學教材內容通俗易懂,大多為常量,難度不是很大,主要側重于定量的計算;而高中數學教材,較多研究的是變量和集合,不僅注重計算,而且還注重理論分析,注重于各種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等,而初、高中教材在知識點銜接上又有脫節的現象,這就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
2 教學方法方面
初中學生學習數學,更多地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對數學中的概念、規律習慣于死記硬背,沒有有效地轉化為自己的內在知識。而高中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對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則加以認真講解,還要能進行縱橫判斷、推理、假設、歸納等一系列更為高級的思維活動,這對習慣于直覺和套公式的初中生而言,當然是不適應的,有時顯然無法接受。
3 學習方法方面
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解題注重套用模式,對知識缺乏整體的認識,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也把握的不夠。而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注重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在解題中的指導意義,注重對解題規律與方法的總結,他們不僅要掌握每一個知識點還要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要弄清各個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內在聯系,學生自主學的空間很大。而剛進入高中階段的新生往往一直沿用初中那套學習方法,不善于抓住學習中自學、閱讀、復習、小結等必要環節,對高中學習內容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針對初高中教材、教法及學法的不同特點,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思維能力,采取了以下幾點措施:
3.1 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實現教材內容的有效銜接
對于高中新生的數學教學,有些知識的教學應重新舊聯系,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突破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拚棄學生原有的錯覺,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因而從初中知識銜接點出發,提出新問題,研究新知識。針對相關知識,有條件的學校可適當地編寫過渡銜接的專題校本教材,為銜接教學服務。如表1所示。
3.2 對教學方法進行更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探索
在教學方法上,可以由問題引入新課,引入新課的過程中注重以初中學生已知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新的知識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穿插銜接教學對方案進行合理性、可行性說明,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通過探索,給出問題的完整的解答過程。如圖1所示。
3.3 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在學習方法指導方面,要規范學生的行為,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作業認真做,特別是書寫認真,錯誤認真訂正,建立錯題本;每月一次的獨立作業,對學生進行限時訓練。同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基礎、教師自身能力的不同可以嘗試自學指導法、問題討論法、類比推理法、小教師法等方法。
其次、舉行學習方法交流。通過講座,學習方法調查問卷,組織智慧游樂等活動,在班級中開展各小組之間的數學接力賽、數學學習互助小組之間的比學習、比進步競賽,教師指導學生談經驗,學習進步的學生談體會,基礎較差的學生找學習障礙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能找到經驗,找到差距。一名好的教師不僅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目的。
參考文獻
[1]謝國棟.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07).
[2]王殿華,劉明軍.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J].現代交際,2014,24(01):215-217